大家高论“自然与文学” 观音山举办高峰论坛

04.11.2015  15:24

人民网东莞11月4日电 近日,“首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在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隆重举行。《人民文学》主编、著名评论家施战军,著名作家、学者何士光、彭程、叶梅、宁小龄、韩石山、王剑冰、李红强、杨海蒂等,围绕“文学与自然”主题,展开了深刻的学术探讨。论坛期间,还举行了《人民文学》与东莞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联袂举办的第三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游记征文大赛颁奖仪式。

在本届论坛上,何士光根据多年的文学经验,对古今自然文学的演变进行了深度剖析。他以诗歌发展历史为例,将上述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在第一个阶段,人类社会的组织程度并不像今天这样严密,人与自然之间没有距离,相互的关系是融合、共生的,这种状态下人们心灵是开放、宁静的,文学作品是在正常的劳动、生活中自然出现的,就创作而言带有全民皆诗人的性质,此时出现的作品堪称天籁,如《诗经》等作品里的诗篇,没有一篇是专门的诗人创作的,但却是对时代最直观的反映;在第二个阶段,人们心灵里开始有了自我,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写诗的概念,有人有了当诗人的愿望,这个时候的诗歌,虽然把古代作品作为经典来诵读、作为学习的范本,但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有所疏离,人甚至逐渐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自然,所以在这样心态下的创作,只能是一种模仿、一种替代,但是偶尔有些好诗,如《唐诗三百首》;人类社会到了第三个阶段,工商业的逐渐繁荣,带来人们物质生活的空前提高,但人们越来越集中在城市中生活,不但远离自然,甚至和自然形成某种对立的状态,人的内心充斥着纷繁复杂元素,所以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诗歌就演变成模仿工业生产的方式,几乎是批量创作出来的。

乾隆皇帝一生写诗4万余首,但却没有一首大家广泛传诵的,很多诗人,像狗咬着自己的尾巴一直在转一样。”何士光引用这一比喻,引起在场者的深思。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文学创作从天籁到模仿,再由模仿逐渐演变为工业化批量创作,其间在不断丧失一些东西。”施战军对何士光发言中提及的各种文学现象表示惋惜,并提出当代自然文学创作领域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他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留下了一些后遗症,甚至影响后来的创作者,在很多作家笔下,一写到自然文学,就否定人间生活,一边在描写、歌颂野生动物,一边在咒骂人类,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施战军用四个字概括了文学的最高境界:自然而然。施战军表示,即使是梭罗这样的作家,也并非以简单的二元对立的眼光来看待工业文明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瓦尔登湖》中,梭罗不仅仅在关注自然,更是关注人类所栖居的环境。好的作家,笔下有千千万万个人物,但伟大的作家,他体恤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体恤笔下每一个生命,甚至对于反面人物,也不舍得用简单化的标签去刺向他。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对于作品中的反面人物,都是用体恤的方式去描写,这才是作家高明的地方,这种高明不仅仅是文学技巧的体现,也是作家内心悲悯情怀和精神高度的体现,这种情怀和自然对人类生命、万物苍生一视同仁的态度是相通的,这就是自然给人们、给作家的启示。

围绕“文学与自然”主题,其他作家、学者也各抒己见,发表了精彩纷呈的演讲。

另悉,第三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游记征文大赛历时半年,收到5000余份海内外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来稿,经过评委们的反复讨论、多轮投票,最终评选出获奖作者61名、获奖作品61篇。何士光凭借散文《黔灵留梦记》,夺得大赛特等奖。(吴梅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