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臭氧神秘面纱:赶超PM2.5“夺冠” 专家建议减排低碳完善预警预案

06.08.2015  17:52

人民网广州8月6日电 (林龙勇 实习生陈颖) 近来,人们熟悉的细颗粒物PM2.5悄然退下,迎来晴空万里,大气中的臭氧O3却神秘上升,给人们带来的威胁不容忽视。日前,广东省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臭氧赶超PM2.5成为广东最常见首要污染物。那么,臭氧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对社会环境与人类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呢?近日,本网专门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环境气象团队首席专家邓雪娇,她指出,近年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臭氧呈明显上升态势,其浓度最高主要集中在9月至10月期间,建议公众注意节能减排,建立完善的气象环境预警预案。

2015年第二季度广东省城市首要污染物分布情况。来源:广东省环保厅

现状:臭氧成首要污染物 呈上升态势

日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关于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统计显示:2015年6月,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最多,超过了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

7月23日广东省环保厅公布2015年第二季度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珠三角96.3%天数空气达标,但是臭氧(监测指标为日最大8小时均值)作为每日首要污染物的比例达60.5%,其次为PM2.5,占比达16.9%。其中,珠三角地区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为58.7%,珠三角以外地区比例为62.0%。因此,臭氧超过PM 2.5成为广东城市空气的首要污染物。

相对于全国而言,广东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整体上还是比较好的。”邓雪娇表示,尤其是珠三角区域最近几年的PM数值、霾日数、霾强度及超标情况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但是,臭氧污染物的问题也浮现出来,比如珠三角的某些城市臭氧深度超标已在全国前列。

据广东省气象局发布的《2014广东省灰霾天气公报》显示,2014年广州市臭氧浓度(最大日8小时均值)全年超标天数为50天,超标率为15.2%。其中,10月份浓度最大,超标率全年最高,达56.5%。

2014年广州臭氧月均浓度值变化。来源:广东省气象局

邓雪娇指出,按照最新发布的2016年将施行的国家标准来说,广州7月份臭氧超标日数仅有一天,总体情况并不严重。“可能在未来两三个月,臭氧污染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为广东地区臭氧超标主要集中在秋季,9月至10月。

成因:汽车化石等污染排放 光化学反应剧烈

据了解,按照2012年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的有关规定,将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等六项空气污染物纳入空气质量监测范围。

臭氧是在紫外线和前体污染物,如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存在的条件下,大气中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邓雪娇分析认为,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与光辐射条件相配合,这两类前体物质通过光化学反应过程形成高浓度的臭氧。

据了解,珠三角制造业的发达和机动车保有量的上升,促使臭氧形成的两类物质大幅增加。“我们要关注臭氧超标的气象条件、辐射场及湿度场、温度场,但最主要的还是前体物质的大量产生与累积”,邓雪娇指出,这些原料成分才是真正促使臭氧有害物质产生的关键。

危害:“看不见”才更可怕 大气“皇帝”防不胜防

臭氧在大气化学中就像一个‘皇帝’。” 邓雪娇介绍,臭氧作为氧化性极强的物质,能与水分子、光子等物质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更强的大气氧化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颗粒物、臭氧、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空气质量准则》规定,当臭氧的8小时平均浓度超过160μg/m3时,对人体会造成重要的健康危害。

臭氧不像颗粒物,它是“看不见”的污染,却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对呼吸道的破坏性很强,会阻碍血液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使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钙化。

邓雪娇指出,形成臭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前体物质,对人体和生态系统也都是有害的。如对人体呼吸道组织器官的损耗很大,对一些植物的生长机能有很强的约束力,能使叶子变黄、枯萎、生长力下降、产量下降等严重的生态后果。

应对:提倡减排低碳 建立预警预案

对于公众而来,细颗粒物PM2.5的防护做法可以戴口罩,那么如何应对臭氧污染物呢?邓雪娇说,臭氧是很小的气体,戴口罩是没有作用的。

2016年1月1日将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表。

对于广东地区而言,按2016年1月将实施的环保六大要素的标准,实际上SO2呈明显下降趋势,NO2和臭氧呈上升趋势。邓雪娇提醒公众,当臭氧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要主动减少户外运动,减少肺活量和吸入量。“公众应该从培养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做起,如少开车,少用化妆品、发胶等生活点滴,减少排放臭氧形成的前体物,减少环境中有害物种的形成。

据了解,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山大学和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正在开展有关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预案的课题研究,主要针对PM2.5和臭氧的监测与预报预警,为政府提供减排数量、减排区域等具体预案。邓雪娇表示,通过分析初步得出“对于一些污染过程,至少需要提前四天实行减排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超标”的结论。

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制定的角度,邓雪娇建议,要从排污源头遏制或减少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要发挥气象部门关于大气污染的空气质量预报、污染气象条件的预报以及太阳辐射的预报等,设置对应情景的预案;应加强气象科技的研发和业务的应用,提前告知政府污染物减少的幅度与时机,使空气质量达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