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 记者探访散落在各镇街的烈士墓地

03.04.2015  10:00

东莞时间网讯 又是一年清明时,通往各墓园的路上都是车流攘攘,坟头墓碑也是人头涌动,贡品鲜花簇绕。那些散落在各地的烈士墓地、烈士纪念碑此刻如何呢?

东莞素来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莞城、东城、虎门、黄江、大岭山、樟木头等22个镇街都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各种烈士墓。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清明前夕,本报记者提前寻访了几站革命纪念碑及烈士陵墓。

第1站: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置:东莞市人民公园盂山顶

逝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的东莞籍烈士

450师生敬献小白花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昨天(4月2日)上午8时20分,莞城中心小学分校450名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排着队形步行到东莞市人民公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祭扫烈士。

莞城中心小学分校大队辅导员梁宇告诉记者,参加祭扫的少先队员主要是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小白花是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亲手制作的,算是孩子们祭扫烈士的一份心意。

师生祭扫烈士成习惯

从东莞人民公园正门而入,沿着右手边上斜坡,经过猴子山,很快就来到盂山顶。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纪念碑,上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字。碑高16米,以麻石砌成方柱形。基座上镌刻着碑文,叙述了东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纪念碑前有一个以麻石块铺成的长方形广场,面积475平方米。广场两边有四组反映东莞革命斗争历史的群雕,还各植两行青松翠柏。

清明前夕,这一处烈士纪念碑迎来了多方祭扫队伍。本报记者看到,一些写明出处的花圈多来自学校,比如莞城阮涌小学、莞城英文实验学校、东莞卫生学校等。另有几束鲜花和花篮子和满地的小白花随风飘扬。正在打扫落叶的黄大妈告诉记者,临近清明,这里特别热闹。除了学生队伍,有时也能看到三三两两过来鞠躬献花的。

团市委学校部部长李达群告诉记者,每年各学校大队辅导员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师生祭扫烈士,除了亲临烈士纪念碑祭扫,还包括网络祭扫烈士。

第2站:袁聘就烈士之墓

位置:东莞市人民公园元宝山

逝者:袁聘就烈士

墓前冷清未见鲜花

曾经,张冉连续五年清明都去人民公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献上一束鲜花。

张冉自小由养父带大。建国后,养父母家族先后出了10位军人,每年清明她都随养父母去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祭拜烈士。

2008年的清明节,本报记者在市人民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偶遇张冉。她拉着记者的手说,比起纪念碑,袁聘就的墓就显得冷清多了。袁聘就烈士墓,同在市人民公园,位于元宝山。

时隔7年,还是这样吗?

前天下午(4月1日),本报记者登山元宝山,来到袁聘就烈士墓前。这是一个飞六角的小亭子,亭内竖着一块墓碑,碑高1.4米,写着袁聘就烈士之墓,碑后镌刻袁聘就生平事迹,由东莞县人民政府于1966年10月立。

亭前摆着两盆有点枯黄的年花,像是有些时日了。墓前未见鲜花。记者停留半个小时,偶有登山游客歇脚,也未见鞠躬者。

袁聘就(1938―1966),常平中学学生,1956年,国家在东莞县中学毕业生中招收空军飞行学员,常平中学在校生袁聘就应召入伍。8月赴陕西某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驻东北地区某空军部队任飞行员。他驾机技术熟练,能在各类天气下飞行,成为全天候飞行员,不久被提升为副中队长。

1956年底,袁聘就所在大队调往云南,执行防御作战任务。当时美侵越战争升级,美空军飞机不断侵入我国滇、桂上空进行侦察和挑衅。1966年5月12日下午4时5分,四架美军战斗机和一架侦察机入侵我境,袁所在中队奉命驾机阻击。空战中,袁击落美机一架。正准备返航时,被敌机从后面偷袭,飞机中弹坠毁,袁壮烈牺牲,年仅28岁。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追记袁聘就立二等功,追认为革命烈士。遗体运回东莞,安葬在元宝山上。所在部队将其事迹编入师史、团史。

“好像没这个习惯。”游客黄小姐告诉记者,并非不敬英雄,感觉有点不好意思。莞城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梁宇说,一方面是多年习惯,另一方面是学生队伍庞大,烈士墓前场地略显不足。

第3站:李一之烈士墓、李云祥烈士墓

位置:高埗镇上江村骨灰楼园内

逝者:李一之、李云祥

近30年江城小学

年年来鞠躬

今天(4月3日)上午,高埗镇江城小学全体师生将会前往上江村骨灰楼园内祭扫烈士。村干部李先生说,这个传统已经传了近30年。

“记得我还是个小学生时,每年都会穿着校服、戴着红领巾到李一之墓前祭拜。”今年30多岁的上江村村干部李先生说。

前天下午(4月1日),在高埗镇社会事务办、上江村村干部的陪同下,本报记者寻访烈士李一之和李云祥墓地。

两位烈士的墓园位于上江村本村骨灰楼园内。园门处有一管理人员。进入院内,正前方就是上江村村民祖先骨灰楼,左边建有两位烈士墓园。据记载,这两位烈士墓都是2004年11月搬迁重建在此处。墓碑高3米,周围面积30平方米,碑前广场500平方米。

村干部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还是个小学生时,李一之烈士墓位于如今第四水厂附近,江城小学每年都组织学生步行15分钟去到那里,自己通常是满头大汗。就算过去20多年,当年情景仍历历在目。后来,原址修建第四水厂,烈士墓就搬迁到现在地址。

孩子跟着老师来过了

“每年清明,不用我带,孩子已在学校组织下来过了。”村干部李先生说,记得孩子刚上一年级时,曾跑回家问父亲:“你知道李一之烈士墓吗?”江城小学、低涌中学年年来。

据记载,李一之(1904  -1940)是上江村人。又名柏根。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在学期间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春回家乡创立东圃小学,培养革命人才。后来,李一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中校、作战科长兼游击基干大队长。1940年12月12日早晨,他在东莞水乡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时,不幸被日军逮捕,身上被连刺十几刀,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村干部李先生介绍说,1986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在上江城东江大堤旁边修建李一之烈士墓,并为烈士立碑。2004年才搬迁到现在的地址。

“两位烈士都是本村老幼妇孺都知晓的名人。李一之有后人,后人在广州。清明前后,后人回来祭扫。”村干部李先生说,江城小学学校设有李一之陈列室,陈列李一之生前的工作物件和生活物件。

李先生说,烈士墓迁到本村骨灰楼园内后,英雄更不怕寂寞了。清明、重阳期间,有一些前来骨灰楼祭扫先人的本村村民也会顺便过来烈士碑前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