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好人致富不忘乡梓 扶贫济困回报家乡

14.08.2014  15:32
长期以来,刘再全用自己的义举和坚持,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所在,践行了儒商的真义和内涵。

刘再全 梁文栋 摄

  作为一位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始终心系家乡建设,二十多年来先后出资数百万元,建学校、修道路;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致富不忘本,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扶贫济困,乐在其中;作为一名资深文艺爱好者,他一直关注家乡文化发展,花巨资组建粤曲团,免费送戏、赞助出版。

  长期以来,刘再全用自己的义举和坚持,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所在,践行了儒商的真义和内涵。

   带领乡亲一起创业

  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刘再全拥有当时人很少得到的高中文化学历,由于为人忠厚、工作认真,刘再全很快就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改革开放之初,头脑活络的他做起了小生意。有点积蓄后他又在平冈、南埠和埠场租下档口卖猪肉,成了埠场当时经济条件最先改善的那部分人中的一员。

  摸到致富门路的他,没有忘记乡亲们。刘再全揽下在台山北陡的一个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后,从家乡埠场镇招来200多名乡亲帮他干活。工程完工后,他又带领这200多人转战湛江、珠海等地做土石方工程。

  不管是在海陵岛开餐馆,还是在埠场镇办五金厂、在珠三角做海鲜批发,刘再全都招收了不少乡亲。“把家乡人聚在一起做生意,既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自己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何乐而不为呢?”刘再全笑着说。

   热心公益慈善事业

  1992年开始,刘再全一直不间断地资助家乡建设:建幼儿园、设敬老院、修水泥路、完善娱乐中心……早些年,埠场镇寨仔村的进村公路还是一条泥巴路,刘再全牵头出资并带领乡亲们将村道改造成水泥路。去年,得知家乡雷山小学校桌椅要更新,刘再全订做了100多套桌椅送到学校。他还先后捐出11万元资助修建埠东中学和雷芬小学。

  “上年纪了,慢慢地把生意交给子女打理,我就抽身出来做一些公益事业。”他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再全多次向受灾地区捐款,工作人员询问其姓名时,他坚定地回答:“我是一名老党员!”每年中秋节,他都会带上慰问金和月饼、水果到埠场镇敬老院看望老人,拉家常。只要他回到寨仔村,他都会给村里老人们送上一些零用钱。

   积极帮扶文化建设

  2003年,爱好粤曲的刘再全出资扶持市区濒临困境的群艺曲艺团,并添置新乐器新戏服、召集粤曲新人加盟,这支队伍后改名金声曲艺团。11年来,每逢休渔期和节日,刘再全经常带队到渔港和农村免费演出。11年来,刘再全在金声曲艺团上共花费了100多万元。“延续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刘再全说。

  多年来,刘再全出资帮助《阳江文艺》、《文化阳春》等刊物出版和发行。同时,他还经常参加阳江中华诗词学会、阳江楹联学会的采风和创作活动,在经济上对诗联两会予以支持。他的这些无私的付出,让阳江不少文艺工作者感受到了温暖。

  ■ 记者印象

  因为帮助他人财富更显价值

  拥有财富本已是一件幸事,但刘再全的义举却升华了财富的价值、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他是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生活艰苦时,他带领乡邻一起致富;生活富足后,他投身公益文化事业。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刘再全做到了,他把支持家乡建设、热心公益事业当成了一生不懈的追求。这样的老板,值得尊重,值得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