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记者节 | 华师人眼中的记者

11.11.2015  14:36

11月8日,我们迎来了第16个记者节。

记者节与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关于职业的节日。在信息时代中,我们所看到的每一篇报道和文章,都凝聚着记者们缜密的思考和无畏的勇气。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时代的记录者。即便是在纸媒环境大不如前的今天,“新闻理想”仍然在记者们的手中薪火相传。

提起“记者”,华师人脑海中最初浮现的是什么形象?在“立冬日”,华师人也谈谈他们眼中这份代表热忱和理想的职业。无论是“铁道担道义”,还是“社会的镜子”,这一个个关键词,都代表着不同的华师人对这项职业寄予的希望和憧憬。

 

新闻学子眼中的记者

 

▲凌江婵 教信学院 新闻学专业2012级

新闻是来不得半点豆腐渣的人心工程。在这个工程里,有那么一群记者坚持带着责任与理想,理性质疑,小心求证,带着敬畏去记录,带着正义去为公民权益鼓与呼,可谓社会与时代的力量。选择新闻学,也许是因为心里对这个群体还有那么一份信任与敬畏吧。

我相信,“做一个新闻从业者首先要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以铁肩担道义。

 

▲唐泽苗 教信学院 新闻学专业2013级

我理想中的记者,应该是有责任感,有公信力,有深度,有真相的“四有”记者。

无论哪一种职业,都要对社会负责任。一个小小的个体,付出自己小小的那一份力量。记者更应该如此。作为大众信息的传播者,为这个社会付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记者的报道应该是有深度的、而不是浮于表面。这也要求记者要博闻强识、要有广泛的阅读面与知识面、可以触类旁通。真相总是能以抵达,越接近真相,也许越恐怖。但作为记者,也越应该揭露真相,不能让公众不知所然。

 

▲熊宇达 教信学院 新闻学专业2013级

在我眼中,记者既要有一颗为民立命、勤于奔走的热心,也应有一双客观公正、善于观察的冷眼。

记者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们能够见证历史,记录社会冷暖,为真相发声。一位好的记者“能想、能写、能听、能奔走”,但比起能力,当前记者坚守道德底线,坚持新闻理想显得更为重要。

 

其他专业学生眼中的记者

 

▲巫欣仪 生命科学学院

我认为新闻就是真实的反映生活,所以新闻也常常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记者也是。因为真实,有可能不被他人接受。记者存在的意义,就是像社会的一把明灯一样驱赶黑暗。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记者的世界,更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真相的世界。

 

▲李朕权 数学科学学院 
我觉得记者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因为记者可以通过文字或者图片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我们所在的世界。这可能是身边小事,也可能是国家大事。

 

▲郭嘉颖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我眼里,记者传递社会正能量,不能搏笑点或者看点而去发布新闻。作为社会的眼睛,记者应当通过敏锐的洞察力,照亮黑暗面,弘扬正义。我自己在小学的时候想当记者呢!最想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希望你们能成为正能量小天使。

 

▲莫楠楠 政治与行政学院  
在我眼中,记者口才好、有涵养,知识还要渊博,对各种信息都需要非常敏感。

 

▲法学院的曾同学
记者很崇高,什么都要靠他们采访,很辛苦,可能也很危险,有时半夜有采访都要赶过去。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是全心热爱这个职业真的很难做好。

 

▲文学院的李同学
其实我也没有当过记者,我觉得记者会以精炼的语言对一些事件、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看到事情的本质。

 

▲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廖同学
是为广大的市民提供一手资料,让他们掌握这些新闻信息,让一些重大事件快速地曝光出来。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的李同学

我对记者是比较有好感的,觉得他们很神圣,时刻作战在第一线,勇于揭露一些社会的黑暗现实,很有奉献精神。

 

老师们眼中的记者

 

▲刘琨瑛老师(从事媒体行业10余年,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老师)

我觉得新闻记者仍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可以不断学习和增加见识、与各种各样的充满故事的被采访对象对话的职业。这个职业虽然不能使你大富大贵,但是可以维持一个稳定的、体面的生活。

对于未来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的在校学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希望你们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锻炼好身体、交好朋友(包括异性朋友)、心理要健康、多读好书,除了专业书之外还要读经典、读名人传记,另外还要多练笔,可在校园媒体当记者和编辑。

 

▲《广州日报》国学版主编刘黎平,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我做记者的时候能感受到市民对记者的信任,他们认为找到我们事情就能解决了。这份信任既让我感到紧张,但又觉得很荣幸。

我觉得记者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记录者,这是一个没有什么特权的职业,只有一个采访权。而且现在采访权也越来越放开了,不仅报纸有采访权,连网站也有采访证了,所以对新闻采访的技巧也要求越来越高了,记者真的是越来越难做了。因此如果华师以后有同学想要做记者,我希望他们能适应现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一个零碎化、去权威化的新形势,以及待遇下降的新变化。如果同学们能在记者这条道路上坚持下来我是很钦佩的。

 

媒体人眼中的记者

 

▲林珊珊 文学院编辑出版系2005级,现供职于《时尚先生》 (曾为《南方人物周刊》记者,代表作有《少年杀母事件》《九号院的年轻人》《线人》)

在我看来,记者这个职业“相对自由,不容易犯傻”,内心的束缚还是比较少的。很多人穷尽一生和各种规则斗争,但当记者每天都可以遇到新鲜事。不必接触各种陈词滥调,也可远离庸俗的偏见。

几年前我写《九号院的年轻人》,想通过一群人的故事,为大家呈现三十年多前的农村改革是如何启动、如何发生的。“九号院”就是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现在已经不复存在。采访过后,他们当中一位80多岁的老人,用他们30年前的信纸给我写了一封信。也许这份感动很廉价,但收到信时确实非常感慨和敬佩。

大学四年,很多人都在担心日后找不到工作,都在做多种尝试,但很少人能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师弟师妹们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多看看书,理清自己的想法。

 

▲郑廷鑫   200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系,现为《南方人物周刊》编务总监
记者曾经是很适合年轻人的行业,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人识万般人。可惜最近这几年,媒体行业在政治和商业的双重夹击下,基本丧失了尊严,很多好记者要么转型要么归隐要么成为牺牲品,只有为数不多的人还在苦苦维持这个行当的最后一点颜面。但我还是相信,一个正常的社会是需要有人发出真实的声音的。  

对于有志于新闻行业的学生,他希望他们:“首先,可能你们都不看纸媒了,但还是建议你们在学生时代能到纸媒实习一下,尤其是杂志;其次,媒体人其实是门槛很低的职业,在网络时代更是如此,但如果你想成为真正优秀的媒体人,你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稳定的世界观和专业的方法论,比如社会学的方法、人类学的方法,政治学、经济学同样如此。最后,不要失去新闻理想,也不要只有新闻理想,现在做媒体,一定要更加专业,切忌空谈情怀。”

作者/通讯员:邱晓薇 钱双文 练鑫婷 黄静仪 刘雨轩 王海珊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