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辽宁舰建造内情:中央军委作出重大决策

17.08.2015  13:39

  回眸海军驻大连某军代表室半个多世纪的监造史,如同穿越人民海军舰艇装备跨越发展的时空隧道,从第一艘导弹潜艇到第一艘导弹驱逐舰,从第一艘远洋综合补给船到第一艘航空母舰,生动呈现出一部灿烂辉煌的人民海军装备发展史。

   心自“黄水”始 不辍“深蓝”梦

  亚丁湾,远洋护航20批50多艘次护航舰艇的身影中,有驻大连某军代表室监造的多艘战舰闪耀其中。

  这是人民海军驶向远海大洋的航程,也是军代表不懈追寻的“深蓝”梦。

  上世纪六十年代,驻大连某军代表室正式组建。同年,新中国第一艘导弹潜艇在这里开工建造。然而,正当大家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外方援助专家突然撤离。

  一无工艺、二无经验、三无专用设备,干还是不干,这个现实问题摆在大家面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代表室与船厂反复协商后,毅然决定走自力更生的路子。

  在艇体耐压壳圈焊接时出现了间隙过大则有渣孔、间隙过小则有裂纹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代表室找来船厂最好的焊工,用普通钢板仿制一个壳圈,一毫米一毫米地摸索焊接间距,最终确定了装焊间隙的最佳距离。

  创业艰难百战多。从耐压壳圈制造到艇体合拢焊接,从攻关下水方案到创新航海试验,数年艰辛换来了我国第一艘导弹潜艇的成功交付。到上个世纪末,这个代表室先后监造了我国第一艘猎潜艇、第一艘登陆舰、第一艘大型布雷舰、第一艘导弹驱逐舰……

  梦从航母起,心向大洋飞。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重大决策:启动中国航母工程!

  然而,事非经过不知难:据测算,一艘航母的建造总量相当于10艘大型驱逐舰之和,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巨系统工程!

  时任总代表杨雷依然记得,现场施工进入高峰期后,他带领军代表,会同工厂9个部门,连续奋战一个多月,真正摸清了辽宁舰全舰的技术状态和工程总量、余量,交付前的“工程路线图”跃然纸上。

  人们很难想象,甲板上四根不起眼的阻拦索向下延伸,是一整套结构复杂、体量巨大,重达百余吨的阻拦机构。就是这样一套庞杂的设备,它的平面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为此,代表室协同军地多方研究工艺改进办法,选择在温度恒定、人流稀少的后半夜进行安装作业,经过连续一个多月彻夜奋战,重达百余吨、几十米长的巨型机械精度超差控制在要求之内。

  比预计节点提前5个月实现首航,提前3个月交装入列,在一次次重磅新闻发出之后,中国的航母事业走上了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