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旬老船匠制作往返“海上丝路”仿古模型船
中新社湛江6月14日电 题:制作往返“海上丝路”仿古模型船的老船匠
作者 梁盛 周益臻
梁国瑞亲手制作的10多艘七艕模型船,与“南海一号”属同一型号工艺,每条木船都长达30多米,他是远近闻名的造船能手。
湛江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原湛江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朱卫国14日告诉记者,西汉时期,湛江徐闻是“海上丝路”始发港之一,当时在“海上丝路”经常往返的,就是梁国瑞仿型制作的这种七艕船。
年近8旬的梁国瑞世居廉江安铺镇,他的爷爷、父亲都是造船匠,他在孩提时代就与木船结下不解之缘。梁老伯说,近段时间,“海上丝路”经济成为热门话题,他的工作室也接待过一拨又一拨的参观学者。
在梁国瑞的工作室,记者看到到处都摆放着造船的工具,还有几艘模具古船,钉在画板上的设计图线路密密麻麻。
梁老伯告诉记者,七艕模型船结构复杂,造型工艺独特,需要日日夜夜连续工作100多天以上,才能造出1艘七艕型模型船。仿古模型船船身木材选用搁置十几年的进口梢木制作,船帆采用印尼柚木制作,钉用不锈钢钉,全身打蜡,不喷漆。
随行的安铺镇政府官员介绍说,湛江海岸线有1000多公里,当地人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养殖和海洋运输都离不开船只。
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安铺港远近闻名,北部湾船舶都在此停靠,北海、防城、海口等地船只也远道而来,繁忙的港口带动了造船业的发展。当时的安铺人以造船为荣,很多人放弃了稳定的“铁饭碗”,加入祖辈传承下来的造船业,梁国瑞就是其中的一位。
但令梁国瑞想不到的是,正当他的技术日益纯青的时候,安铺港却逐渐衰落,祖辈赖以谋生的造船业、出海运输业、出海捕鱼业也随之衰落。梁国瑞眼睁睁地看着经营半辈子的造船业就此倒台,费尽心血苦练的技术,一下子派不上用场。看着一批批造船老技术人员入土为安,新一代的年轻人却又没人再肯学习造木船手艺,他着急起来。
梁国瑞决定修建与真船一模一样的木模船。他说,不能丢掉这份手艺,不造真船,就造模型船,把自己苦学半辈子的手艺继续发扬光大。
朱卫国分析说,目前造木船文化的传承面临很多困难,趁着“海上丝路”经济的复兴,木船手工艺人可以考虑制作仿古木船只,把造船艺术浓缩成旅游产品,并把它当作旅游文化进行展示,开拓造木船手艺得以存在的市场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