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用时间堆出广彩

03.08.2014  08:18

  “市场大浪淘沙,不认真、不创新,很难适应环境。这也促使广彩艺人必须用作品说话”  

  艺海

  循珍

  本期艺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彩艺人翟惠玲

  文、图/记者林琳

  我是1972年被分配到织金厂的,因为视力不好,差点被分到普通班。我很不乐意,追着管我们新进人员的老员工,再三要求当学徒。厂里见我的矫正视力过关了,最终还是同意了我的要求。后来我发现,近视眼还更利于画广彩。因为广彩极为精细,近视眼看近处更清晰,而且迟一些老花。如今,我每天还在画广彩。可以说,广彩是艺人用时间堆出来的。

  在我进厂之前,广彩刚刚在停产了一段时间后重新恢复生产,并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十年间达到鼎盛时期。

  当时织金厂是广州市第一批对外接待的单位,广彩的订单以进出口为主,交易畅旺,我们不用为订单而发愁。

  一般厂里会提供作品题材,然后我们设计人员就自己找资料、看书、构思,我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更是一心想着尝试、创新。比如当时要做一个阿里巴巴的作品,我先找来连环画做参考,构思整个画面,根据广彩的风格把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我想这是广彩历史上创作最开放、最大胆的时期。

  当时我简直是什么都够胆画。记得我画过一块瓷板画,主题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用现在的眼光看图案化、装饰味很浓,前后图案都突出表面,和广彩传统、平面有所不同。还画过一件《新疆姑娘摘葡萄》的广彩碟,我竟然用半身大特写的方式来表现。广彩多大场面,少大特写,何况我当时技艺未曾成熟,构图有所欠缺。

  尽管回头看当时的作品确实嫩了点,但是那个勇于尝试的、充满激情的阶段令现在的我念念不忘。

  经过这个阶段之后,广彩陷入低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过于依赖出口而没有注重内销,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广彩。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退出了这一行,而我已经身在其中,有了感情,不想轻易放弃。

  如今广彩又走进一个新阶段,虽然艺人多自成工作室,但是技艺比以往更为提升。因为市场大浪淘沙,不认真、不创新,很难适应环境。这也促使广彩艺人必须用作品说话,使新广彩迸发新时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