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新艺术奖在京揭晓 青年学子关注油画创新(图)

12.07.2014  23:35

中央美术学院刘恩钊作品《》尹力摄

中央美术学院刘恩钊作品《》尹力摄

中央美术学院徐紫迪作品《来自远方的消息》尹力摄

  中新网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 尹力 曾鼐)作为中国首个为发展重彩油画而设立的公益性公募基金,周昌新艺术基金于12日在京向20名优秀艺术人才颁发“昌新艺术奖学金”。同日,百余幅获得昌新艺术奖的历届优秀作品,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本次活动中,来自中国两岸四地的18所优秀美术高等院校推荐的54位硕、博士研究生,经过由不同艺术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的艺术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考评,最终有20名学生荣获第四届“昌新艺术奖学金”。这20名“中国未来的绘画艺术大师”的年龄层从70后跨度至90后,其创作灵感不同,绘画风格更是迥异。

   中央美院刘恩钊:喜欢中国风的油画家

  来自大连的刘恩钊,自中学开始专业学习美术,大学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后,开始接触油画,现为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

  作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油画一直被视为“舶来品”。但刘恩钊认为,中西方的观察方式不同、造型方式不同,油画风格差别也很明显,“西方人注重立体,中国更注重轮廓,擅用剪影效果,更注意细节和线条组织。

  喜欢宋代花鸟花的刘恩钊,在大学选修了中国工笔画,经常去故宫看中国的书画展。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深的中国风。在他的参选作品《》中,女模特的造型动作尽展东方神韵,身着深蓝色裙子,也配有雕花的暗纹,背景则是原产于长江流域的玉兰花正朵朵绽放。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一幅仕女图为主题的中国国画作品,“希望借助玉兰花、仕女等中国元素创作一个油画作品”。

  他的另一幅作品《》描绘了向日葵从盛开到衰败的过程,画面颜色丰富。为创作该作品,刘恩钊特地买了10多盘向日葵进行观察,“秋天的颜色最鲜艳,希望用这幅画展示秋天,表现细节”。

  英国当代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曾是他的偶像。这位注重细节的人体画大师,以“极度敬业”而著称,每天平均作画10个半小时,80多岁高龄依然笔辍不耕,这种对画画的执着精神一直影响着刘恩钊。

  刚从美国交流回来的刘恩钊,目前正在整理自己的游记。在美国游学中,他用一幅幅素描水彩画,记录了美国生活的碎片,既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偶遇的游客、也有地铁卡等生活物品。谈到自己一年后的毕业作品,刘恩钊说,希望创作一个以荷花为主题的油画,用立体的方式展示荷塘。

   中央美术学院徐紫迪:画中人即是身边人

  由于妈妈对画情有独钟,徐紫迪从4岁就开始画画,中学便开始专业的美术学习,后来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

  擅长写实风格的徐紫迪说,人物“画的像”只是第一步,最难的是“传神”。不仅要考虑光线、质感,选择好角度和位置,更需要对被画者的性格等有较好的了解。

  因此,徐紫迪喜欢画身边的人。本次参赛作品《来自远方的消息》中的女模特就是他的女朋友,画中的每个细节都经由他精心设计。衣服是徐紫迪从网上精挑细选的,“本来想买婚纱,后来觉得太繁琐,想突出古典大气的简朴美”,木质画框是特意人工定制的,“为了和整体画风相符合”。

  谈到创作构思,徐紫迪称自己希望通过“捕捉沉思的一瞬间”来表现“人物的质感、时间的凝固、悠闲的心情等”,但他也强调,每个人看到画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解读。

  一直将荷兰画家维米尔视为偶像的徐紫迪坦言,非常喜欢恬静、宁静的画风,所以一直在临摹和效仿维米尔的技法。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等闻名于世的维米尔,作品基本都取材于市民平常生活,画面温馨舒适宁静。“我本身也是个偏安静的人,喜欢独处,不喜欢人打扰”,徐紫迪说。

  曾到访过法国、奥地利、美国等地交流的徐紫迪称,自己也一直在学习和摸索西方的绘画技巧,“但中国也有自己的题材和特色,年轻艺术家也有自己的思想要表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