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张晓刚不同时期的作品市场简析

24.03.2015  13:39

张长收

根据艺术家张晓刚近四十年来的创作轨迹,可以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学习期、探索期、成熟期和转型期。

暴雨将至

1、学习期(1977-1982年)

学习期是指张晓刚在四川美院求学的经历,但是在川美的现实主义绘画训练并没有让张晓刚像很多同学那样成为“伤痕”派画家或投身当时流行的乡土题材,他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语汇。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暴雨将至》、《天上的云》、《天地之子头像》系列作品,但此阶段的作品并未在二级市场露面。

生生息息之爱

2、探索期(1982-1993年)

张晓刚自四川美院毕业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期,年轻艺术家不满于当时中国美术界继承苏联社会现实主义的主流创作路线,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方向,成为对美术界的一场现代主义启蒙,张晓刚与毛旭辉、叶永青等艺术家一起组织的“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是其中最早的区域性艺术活动之一。1989年以后,他将视角从西方主题移向个体生命在历史与集体命运中的脆弱与偶然,这种思索,也使他后来成为西方语境选择阅读中国艺术时的一个意识形态化的代表。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草原组画》、《桃花山》系列、《幽灵》系列、《遗梦集》系列、《生生息息》系列、《深渊集》系列、《天安门》系列等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生息息》系列和《天安门》系列,《生生息息》系列共上拍了4件(次)作品,1件流拍,2件成交过千万元,尤其是《生生息息之爱》(三联幅)于2011年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拍出了6656.852万元;《天安门》系列共上拍了3件作品,悉数成交,而且成交价均过千万元,其中1993年创作的《天安门》在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上拍出1876.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