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图)

18.05.2014  01:09

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池晓玲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宋莉萍 萧焕明

  艾,又称艾蒿、灸草,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艾的记载,记载了艾的医药用途。而《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医书均有艾的记载。民间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还有三月三吃艾糍粑,五月五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洗艾叶药浴的习俗,以避邪去病。

  艾叶,味苦、辛,性温,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的功效。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池晓玲说,在临床上,艾叶常常用于治疗下焦虚寒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胎动不安等病症,是妇科常用中药之一。

  除了药用外,艾叶也是常用的食疗佳品,比如在民间,三月三吃艾糍粑就蕴含着春季养生的道理。农历三月三,已是暮春时节,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用新长的艾叶加上糯米粉做成艾糍,艾叶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糯米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三月三吃艾糍粑,既能祛除冬天及早春在体内伏藏的寒邪,又有助于春天肝气的升发,是食疗佳品。

  在这个季节,还可以用鲜嫩的艾叶做艾馄饨、艾叶粥等食用,或用陈艾与鸡蛋做成药膳食用,适用于下焦虚寒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崩漏等人群。比如,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干净后,食用艾叶调配的药膳,如艾叶红糖饮、艾叶蛋、艾叶阿胶饮等。此外,艾叶对于虚寒性咳喘的人群也有较好的食用效果,可以将艾叶与南北杏、陈皮、枇杷叶等一同调配药膳食用。

  池晓玲说,艾叶外用对湿疹瘙痒等有一定的治疗功效,可以将艾叶、石菖蒲、金银花藤、佩兰叶等一同煎水进行药浴。在一些地方,目前仍然保留五月五用艾叶、菖蒲等煎汤洗浴的习俗,以防夏季疔疮疖肿等皮肤病。

  当然,将艾叶捣碎,就是我们常用的艾灸的原料啦,体质虚寒的人群可以常常艾灸足三里、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位,有固本培元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艾叶性温,属于湿热体质、实热或者阴虚火旺的人禁用或慎用艾叶。

  食疗方

  艾叶红糖蛋

  艾叶(干品)10克,鸡蛋一只,红糖适量。

  鸡蛋、艾叶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煮沸,鸡蛋煮熟后去蛋壳,再入锅煮15分钟,调入红糖,略煮即成。

  功效具有益气血、散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妇女痛经、崩漏、月经不调或虚寒体质的人群食用。

  艾叶红枣粥

  鲜艾叶30克(干品10克),小米50克,红枣3枚,红糖适量。

  艾叶洗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煎15分钟,去渣留汁。小米淘净,药汁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清水、小米及大枣,小火熬煮至米烂粥稠,调入红糖即成。

  功效具有温经养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尤其适用于有虚寒性痛经、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等症状的女性食用。

  艾叶生姜红糖饮

  艾叶15克(干品),生姜3片,红糖适量。

  艾叶洗净,与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煎5分钟,调入红糖即成。

  功效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虚寒性胃痛的人群饮用。

  艾馄饨

  鲜艾叶60克,生姜末6克,五花肉150克。

  上述用料洗净,一同剁碎,调入香油、盐,拌匀,做成馄饨馅料。以白面皮包成馄饨,煮熟食用。

  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散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虚寒体质保健食用,也适用于脾胃虚寒、慢性腹泻、慢性咳喘等的人群食用。

  张华、宋莉萍、萧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