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俗 | 赛龙夺锦话端阳,风物传承展新颜

05.06.2022  10:24

大洋网讯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今年广州推出众多充满特色的文旅活动,包粽子、咏春文化节、看各种非遗项目展示等,精彩纷呈,大家再次感受到广府端午民俗文化的生命活力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生活中的各种文化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塑造并环绕着我们。在广东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广州打造诗词之都的当下,让我们一起赛龙夺锦话端阳,回味那些和端午相关的动人传说、富有特色的风俗以及传承不息的传统文化。

说故事

除了屈原,他们和端午也有“故事

端午节又名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五月节等。端午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时代,是我国一个十分古老的节日。

除了屈原,他们和端午也有“故事”。

伍子胥一夜白头、五战破郢等故事,在戏剧舞台上已被演绎了无数次。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死后,被当地百姓尊为“涛神”“伍神”。每逢夏历五月五日,众人合力划船,逆流而上,迎接“伍神”。这种习俗主要流行于钱塘江流域。有些文献认为,端午节划龙舟和食粽子的习俗源于伍子胥。

孝女曹娥的传说又是怎么回事呢?孝女曹娥曾为父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感动于曹娥对父亲的深情,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竞渡活动并投食江中。

至于介子推的传说,多与寒食节、清明节有关。不知何故,后人也将五月初五一些地方不生火做饭的习俗与他联系起来。但一个人同时占有两个节日,似有不妥,所以,端午节是因为介子推的传说就难以传承开来。

说艺术

与名家一起品味诗意端午

历代很多文人为端午节写下众多名篇。比如赛龙舟,是很多文人捕捉灵感、展示才华的大好机会,描写得非常精彩。

广东新语·舟语

清·屈大均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舟语》中记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

屈大均在书中,对珠三角每年端午节期间的赛龙夺锦以及赛后的喜庆场面皆有描述。特别是明清以来,端午扒龙舟成了以广州府为中心,辐射到珠江三角洲等村落族群间的盛大民间节日,产生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端午龙舟民俗风情。

关于端午的诗词佳句更是不计其数,展现出端午习俗丰富的文化内涵。广州作为诗词之都,我们推荐一些名家诗词,与大家一起分享端午节的热闹与风俗。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这首诗讲的“竞渡”就是现在的赛龙舟。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比赛时,鼓声雷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相当有画面感。

《端午日恩赐百索

唐·窦叔向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百索”又名五彩、长丝、长命缕,是用五色丝线编织而成,古人用以祈福延寿。端午节系百索是古人避灾的重要习俗。作者用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在端午节获恩赐而感激的心情。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在这首词中,苏轼主要描写妇女过端午节的情景: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诗人描述了端午之日的活动,看看山村中盛开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挂艾草、采药草,也在额上点了雄黄酒,傍晚忙完了,准备喝一杯。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成索,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人们在端午节洒扫庭院,挂艾叶,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还有的人上山采药,杀菌防病,所以,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雄黄酒

说到端午不能不提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杀菌驱虫解五毒。

也可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不宜饮用。

挂长命缕

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有“百索”“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在小儿颈项,或系在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保佑安康。

斗草

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每年端午节,人们去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

关于端午风俗,

老广州”还有不少更特别的——

新抱”手艺

广州人对端午节很重视,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的“新抱”(媳妇)们,用“全盒”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姑娘和儿童们挂香包,香包以五色丝线编织,其中装有檀香、八角、花椒等,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

洗龙舟水

端午节前后,不少父母都有带着小孩到江边洗“龙舟水”的习惯,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快快长大。

扒龙船

当然,作为端午群众娱乐项目扒龙船,则要请黄天骥教授来讲讲——

黄教授表示:关于龙舟起源,本身也不过是与卫生运动有关的群众性健身活动。而在不同的地域,“端阳竞渡”又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在余杭地区,比赛胜负的标准,是看龙舟击桨是否齐整,踩艄姿态是否优美,倒不计较前进的速度。在广州“赛龙夺锦”,龙舟是以速度分出胜负的。这规矩,早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了。据屈大均说,那时各乡埠的龙船,抽签分组,每组两艘。胜方和另一组的胜方进行复赛。端午的扒龙舟,除了作为群众性的健身运动外,又有了爱家乡,聚友情,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内涵。从春秋时代到现在,习俗代代相传,但在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端午节的内容与形态已逐渐变化。以扒龙舟为例,在广州,它更多是包含着增强体质、增强团结的意义。

▋说传播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端午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常让外国人特别惊讶。因为过节,会有许多风俗,比如春节的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和划龙舟,中秋节吃月饼等。这些节日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浓厚。而端午节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中,也是非常有名的,也有一些相应的习俗。

韩国:艾草糕+樱桃茶+醍醐汤

在韩国,端午节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端午节期间,韩国人多喜食艾草饼与艾草糕、品樱桃茶、喝醍醐汤。

日本:粽子制作方法多样化

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呈圆锥形。最初是将粳米蒸熟捣碎成年糕状后用茅叶包裹,再用水煮熟。后来改用菖蒲叶、竹叶、芦苇叶等包裹,制作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新加坡:娘惹粽

端午节,新加坡也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独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酱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条混炒,最后裹入糯米之中。

越南:黄姜糯米饭

端午节,越南人会准备黄姜糯米饭,来感谢祖先的恩惠给子孙后代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并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越南人认为黄姜饭里的黄姜有解毒、防疮等作用。

马来西亚:吃粽子

端午节有着传承和发展状态,这里的华人很多,他们的端午节有本土化的区别,习俗也有区别,但吃粽子是不变的。

其实,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过端午节,比如在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尼等国家,这里的华人依旧吃粽子,粽子的形状可能不同,但过节是一样的。

欧美地区:华人社区过端午节

在欧美地区的华人华侨以及中国文化爱好者中,端午庆典主要以龙舟竞渡的方式展开,与体育竞技文化相结合。在德国,端午节被翻译为龙舟节。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视频主播分享在中国的生活,分享更多的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独特。

▋说传承

对话梁凤莲:让端午文化与新时代共鸣

端午文化的历史建构和多重演变,体现了中华文化吸纳、包容的特性,这是文化向前、向生的力量。如何让端午文化与新时代共鸣?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著名的岭南文化家、作家梁凤莲。

梁凤莲

广州日报:您的长篇小说《赛龙夺锦》与赛龙舟有关,能否给读者谈谈这首传统名曲以及对于广府龙舟文化的一些见解?

梁凤莲: 赛龙夺锦》去年底被改编为长篇音乐小说连播在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播出,它的片头曲就是民乐合奏《赛龙夺锦》,每次一听到开头的唢呐声,我都会神情一震,每一次都有情绪振奋的触动。关于《赛龙夺锦》乐曲本身的意义,问世以来太多人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它不仅是一首广东音乐,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奋进曲。

在小说中,我想要表达的是“赛龙夺锦”背后的故事,是土地、人民与文化的关系,只有我们脚下这片洒满祖先汗水的土地,只有我们这群祖祖辈辈勇立潮头、从不服输的岭南人,只有这种勤劳打拼自足自豪自信的昂扬斗志,才能酝酿出“赛龙夺锦”这样的乐章。

春天里采青的醒狮、夏天里夺锦的龙舟,在鞭炮声中,陪伴着我们岭南人度过了千百年不愿虚度的光阴。龙舟在今天的广府文化里,精神内涵已经完全升华,不仅代表“赛龙夺锦”的劲头,更是传递了敢创敢干、勇于开拓的精神。

广州日报:端午节作为传统文化中很隆重的节日,除了吃粽子,您小时候还有哪些讲究?

梁凤莲: 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节日都与美食有关,春节自然不用说,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都是小时候期盼着佳节到来的原因。广州的粽子有咸有甜,丰俭由人,如今的粽子更是各式各款包罗万象。

广州人对于端午的认识是和龙舟、珠江结合在一起的。我小的时候,住在大德路附近一栋中西混搭风格的老房子里,围墙的角落里还有一口水井,端午的中午阿嫲就会从井里打一桶清凉的井水来,招呼大人小孩来洗脸洗手,消除夏天的暑气。龙舟水漫过长堤的人行道时,我们就会去玩龙舟水。广州是一座滨水城市,水与人的关系是亲近的,浸泡珠江的龙舟水是隆重又开心的活动,潮汛在端午期间就像一个按期赴约的老友一样,带给这座城市的大人孩子难以替代的快乐,也带给我们那几代人难忘的广州记忆。

广州日报:作为西关土生土长的学者与专家,在您的记忆里,小时候广府端午习俗有哪些值得回味呢?

梁凤莲: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居停在这座每个时段都在发生着很大变化的城市里,城市演进变迁的每一个时刻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念念不忘,伴随和见证着广州的成长和变化,是作为一个广州人情怀不变的重要支点,因为你跟这座城市休戚与共。广州人非常善于借助节日来表达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时日的尊重,每一个节日要表达的内容不同,不过享受生活、憧憬美好的主题却是始终如一的,正如端午节,各地乡村都有赛龙舟、龙舟走亲戚的习惯,我们的参与就是去看珠江上的赛龙舟,看珠江大小河涌里自发的或是官方组织的扒龙船。

广州日报:作为岭南文化专家,在传统风俗及专题文化传承方面,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梁凤莲: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年轻人对于传统的态度,二是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创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就像一棵大树所需要的雨露阳光,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没有办法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广州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传统,越来越喜爱广东音乐、粤剧等,他们渴望了解城市历史,用新潮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意,这是互敬互重的城市与人的关系,有这样的年轻人与我们一同前行,对于像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如何更有效地传承,更好地发扬光大下去,并不会让人过于担忧。

另一方面,传统风俗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让端午文化与新时代共鸣,找到新的情感共鸣点和审美认同,无疑是必由之路。毕竟,节日是人过的,文化主体是传承核心。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目前还是过得红红火火的,除了美食,还有没有特别的情感体验、情感寄托在其中?传统节日怎么具有新时代的民族情怀?怎么唤起大众同欢共乐的兴趣?未来的转变或许就在今天孕育,我们把这种转变交给时间,交给正确而有效的文化发展导向,也交给未来的年轻人。

广州日报:我们该如何适当注入现代元素,积极稳妥解决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

梁凤莲: 我们常说要把有价值的传统带到未来,其中的价值就是文化的生命力。决定文化生命力的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地域性,二是时代性,没有地域性特色就没有存在价值,不能持续更新,时代性就难以延续下去。

传承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最近这些年,我们看到广州在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像荔枝湾、北京路、永庆坊、泮塘五约、广府庙会等,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正在被注入新鲜的内容和活力,最终,年轻人主动地接受和喜爱古老的广州给予他们的馈赠。

所以说,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完善发展的路径,就是让现代元素与古城传统完美融合的一条路,主体不同,路径不同,创意不同,风格不同,方向却是一致的,让新老广州人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达成共识和认同,广州的做法是成功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视觉中国(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