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为了战乱中的难民
维和队员与难民营儿童在一起
医护人员来到难民营看望那对双胞胎婴儿
中新网南苏丹瓦乌9月10日电 题:在南苏丹维和:为了战乱中的难民
作者:沈宇杰 李欣
自去年底南苏丹国内爆发内乱冲突以来,安全局势日益恶化,已逾百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在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瓦乌基地,中国维和部队勇敢地担当起“和平使者”,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建立庇护所,为这些饱受战乱折磨的当地民众治病疗伤…在任务区的五个多月以来,“蓝盔”勇士们充分发扬人道主义救援精神,在非洲红土地上抒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紧急实施剖宫产术,中国二级医院顺利接生首例双胞胎婴儿
当地时间9月8日上午,也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我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妇产科医生刘磊和其他几名医护人员来到了难民营,给前段时间在中国二级医院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婴儿的难民送去了自己制作的中秋月饼。
那位40岁产妇和她丈夫卡拉瑞一见到为她妻子接生的妇产科医生刘磊,就紧紧握着她的手激动地说:“母子三人平安,全靠中国医生的紧急救助!”
在8月15日的凌晨,中国二级医院接到难民营诊所电话,有一名妊娠高血压孕妇,在难民营抽搐发作好几次,请求立即支援。维和医疗队接到请求后立即派出医生和护士前往难民营接回了这名孕妇。
到达中国二级医院直奔手术室。妇产科医生刘磊迅速为孕妇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临产征兆明显,羊水已破,胎儿严重缺氧。且孕妇已出现神志模糊,身体抽搐,血压高、心率快,十分危急。
“要想挽救胎儿的生命,必须立即实施剖宫产!”
当时,这批医疗队已成功在任务区实施了两例剖宫产手术,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但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这名孕妇是高龄产妇,怀的又是双胞胎,且救治条件仍然极其有限,消毒和手术条件极差,做剖宫产手术要冒很大风险。领导问刘磊:“有把握吗?”她坚定地点点头,其实心里知道,再耽搁下去母婴三人命就没了,就是风险再大也不能退缩!
就这样,第三例剖宫产手术,在闷热的集装箱里展开了。麻醉科医生张新建立即进行麻醉,妇产科医生刘磊熟练操刀,其他医护人员全力配合。
凌晨5时30分,刘磊医生先后从孕妇子宫内捧出了两名男婴。但是两名新生儿全身青紫,没有呼吸,医护人员再次进行紧张抢救。护士迅速给新生儿剪断脐带,放置在复苏台,清理口鼻物。麻醉师马上给新生儿面罩给氧,进行心肺复苏。
终于,“哇…哇…”连续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划破晨曦的朦胧,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高兴的鼓起掌来,并集中智慧为这对双胞胎取了两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军蓝、军绿。
据了解,这是我国自2006年参加南苏丹维和行动以来,接生的首例双胞胎婴儿。
维和天使定期巡诊,积极为难民提供健康保障
今年4月底,南苏丹瓦乌市爆发武装冲突,大量难民进入联南苏团瓦乌基地避难。截止目前,中国维和部队开设的难民营内已聚集以妇女和儿童为主的难民1500余人。
考虑到当地正值雨季,为各类传染病发病的高峰期,中国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医疗队未雨绸缪,积极采取定期为难民巡检、防疫消杀等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疫情。
6月20日,世界难民日那天,我赴南苏丹维和医疗队再次来到位于联南苏团瓦乌基地东南角的难民营,开展义诊活动。
“中国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对南苏丹人民却很友好,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医疗队曾经救治过的一名枪伤难民也居住在难民营,他见到前来为难民巡诊的中国医疗队,手舞足蹈地赞扬道。
正在医务人员为难民逐个体检时,当地一位“老朋友”来到了活动现场,原来他是UN城附近一个部落的酋长巴比。巴比酋长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中国维和部队感情深厚。见到医疗队正在为难民体检,他激动地说:“每批维和部队的到来,都给予了我们部落许多无偿的帮助,每批维和部队的分队指挥官,他都记得姓名和职务。今年南苏丹战火不断,我们的村民都无家可归,如今能有这样一个栖身之所,全靠你们的救援啊!”。
难民陆续地来到义诊台。医生们给他们一个一个地进行体检,赠送了相关药品。其中一位难民说腰疼厉害,经一番检查和沟通,才知道他是在一次战乱中不幸被流弹打中,并且子弹留在了体内。为对他的健康负责,医疗队又建议他到医疗队拍片观察具体情况。
“我们这批维和医疗队任务发生了转变,1500多名难民需要我们长期的救援,所以暂时没时间去你们部落巡诊了,你带些药品回去给需要的村民。”在为难民完成检查后,医疗队队长刘晓斌向巴比酋长赠送了一些常用药品。
无私援建难民学校,为南苏丹儿童点燃希望之火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你们能重新走进学堂,离不开中国维和部队连续一个多月来顶着40多度的高温为你们搭建了美丽的学校,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永远不要忘记这份恩情…”6月28日,联南苏团瓦乌基地州协调官维尼女士在难民小学开学典礼上以特殊的方式向中国维和部队表示了感谢。
随着难民营传出朗朗读书声,由中国工兵分队承建的难民小学正式开学。当天,我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参加了难民营小学开学典礼活动。官兵们给孩子们带去了书包、足球铅笔盒等礼物,并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武术、舞龙、舞狮等中国传统节目,令小朋友们兴奋不已。
天气炎热,衣衫褴褛的一些比较小的孩子三五成群,在空地上玩耍着新足球。孩子们脸上不见凄苦,却有笑容。
一个10岁的男童科米布克对笔者说,他本来在上小学四年级,战火波及了他们的村庄,父亲在战乱中遇害,他随着母亲逃离到了这里避难,被迫辍学。“我很想上学”说到这里,科米布克脸上笑容消逝,清澈的眼眸透出些许忧伤。
尽管身处饱受战乱、疾病侵袭的南苏丹,但与当地小朋友们待在一起时,总是倍感愉快和亲切。在这里,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早已离我远去的儿童时代。尽情的享受着孩子们带给我的快乐,在这特别的日子里默契地与他们融为了一体。每当给他们拍照时,他们总会摆出各种各样酷酷的、美美的姿势,争着与维和队员们合影留念,留住这美好的瞬间。拍完后,他们迅速跑过来把我围住,比划着要看一看照片,也不知道能否看懂,总之一看到照片他们就会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
在我们参加完活动准备离开的时候,几个年纪稍大点的孩子带着其他小朋友们做了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动作——军礼。那一刻,笔者不禁湿润了眼眶。无论国界、无论年龄,此时与孩子们的陌生感早已荡然无存,反而像是将要离别的挚友。而对他们来说,我们是快乐的使者。出于本能反应,笔者也回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礼毕,孩子们伸出小手和我们一一握手告别,显得非常有成年人的范。快乐的时光在南苏丹孩子们的童年里总是那么的短暂,从孩子们留念的眼神里仿佛看到了活动的结束就意味着又回归到战乱、疾病、贫穷的生活中。
据悉,自2006年以来,我每批赴南苏丹维和部队都会积极为当地的孩子们助学。多年来,让“中国”这个名词在南苏丹小朋友的心中深深的扎了根,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友好,为中非友谊播下了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