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陂晴川苏公祠:飞檐灰瓦尽显沧桑 祠堂里开讲听说书
广州车陂有一座祠堂大名鼎鼎——晴川苏公祠(以下简称苏公祠),是为纪念苏东坡孙儿宋朝太尉苏绍箕(号晴川)而建,已有超过550年历史。岁月流逝,老祠堂默默矗立在车陂村中。苏氏第24代后人苏窝棣,是苏公祠的会计,也是管理员之一。近日,他带着记者细看了祠堂的每一个角落,讲述了祠堂的故事。
走访 屋顶长绿草古色古香
晴川苏公祠的位置十分好找,沿着热闹的车陂村公园走,经过车陂幼儿园,祠堂就在两者之间。远远望去,长了草的屋顶映入记者的眼帘,古朴、沧桑感立马扑面而来。
刻有《晴川苏公祠简介》和《苏晴川历史简介》的两块石碑立于祠堂前。祠堂门口,红纸上贴着不少告示,通知族人近日前来开会,讨论如何举办即将到来的龙舟赛盛会。门前广场右前侧有鼓台,用花岗石砌成长方体。
古色古香的门楼,青砖石瓦,瓦当古朴而美观。红色木质的大门上方有一块牌匾:晴川苏公祠。门口贴了对联:“武功伟业参天地,眉山翰墨贯古今。”
祠堂坐北向南,总面积3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墙体用古时岭南通用的大青砖砌成,结构为三进两廊,东西侧各有三个厢房,二进名为“式敬堂”。
特色 祠堂里听粤语讲古
大堂和走廊悬挂着“重德堂”、“式敬堂”等木刻横匾,祠内还有一块苏东坡所书的“祖堂”木匾。
苏窝棣说,“祖堂”木匾上的字体粗犷潦草、强劲有力,但并非毛笔书写,据说是苏东坡有天一时兴起,拳头蘸了墨水后直接写就的。木匾是2003年8月,苏氏后人苏进泉带领南粤苏东坡后裔代表到眉山寻祖时,在三苏祠复制而成的。而“式敬堂”也有寓意,“式通轼,有尊敬祖先苏轼之意”。
每年农历5月3日,祠堂都会组织年轻人参加龙舟赛。苏公祠供奉的苏绍箕像前有3个龙舟头,其中就有著名的“东坡号”龙舟的龙头“乌龙公”。“东坡号”是车陂村最老的龙舟,今年已150岁高龄,虽然年岁不小,可雄风不减当年,至今还可以划。
去年,车陂街推出文化品牌活动“一祠堂一特色”,在祠堂里开展粤语讲古。“晴川讲古”基本每月开两场,邀请来讲古的,有讲古大师颜志图的弟子彭嘉志、车陂中元引领人梁富强、龙舟文化代言人郝善楚等。
故事
明朝时只建了一进
苏窝棣说,苏公祠最开始并非三进,“明朝时只建了一进,也就是祖堂,清朝时才又建了两进。”500多年下来,祠堂历经了四次修缮。第一次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700年),维修中座天面。第二次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前座拆建,换上新的右匾。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重新收回祠堂后。第四次则在2013年。
1991年,苏家后人筹建了晴川苏公祠理事会。当时理事会积极与建筑队协商,并向村委提出恢复祠堂的申请,1993年,祠堂终于回归苏家后人,并于当年筹款进行了局部修缮,后向村人开放,成为村里一大活动中心。
虽修缮了几次,但苏公祠的总体格局、建筑风格,基本都保持着初建的原貌。祠堂里,很多旧物都留存了下来。
苏公祠历代都是车陂村的文化中心,办过私塾、学堂、学校。苏公祠以前是车陂小学的旧址,当时也是村里唯一的小学,在此就读的不仅有苏姓族人,也包括四邻其他姓氏的孩子们。车陂小学1965年搬往新址,祠堂成为建筑队存放材料的仓库,曾荒废二十多年。
苏绍箕其人
苏绍箕(公元1088-1150年)是苏东坡的孙子,苏迨的长子,号晴川,是宋朝太尉。苏绍箕自幼聪明,学文习武十分刻苦,20岁时入武举,28岁被封为太尉。32岁时,他追随李纲、宗泽抗金,后扶助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1129年,金兵南侵时,他主张抗战,并舍身力护少帝,战场上屡建功勋。
后来,他因背部中箭负伤到杭州治疗。后因郁郁不得志并遭奸臣迫害,举家南迁到广州白云山隐居,直至终老。1462年,后人为纪念晴川公,在离白云山不远的车陂村建立了晴川苏公祠。
撰文/摄影 记者 成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