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佳:期待《船说》成广州文化新名片
“珠江红船”首演在即 广州市政协主席苏志佳接受媒体专访回应社会关切
红船《船说》演员。
已经下水的“红船”。
2月4日,一艘融岭南文化、粤剧文化等文化元素为一体的水上移动旅游剧场——“珠江红船”即将启航,随之首演剧目《船说》。该项目缘起2014年年初广州市政协关于打造粤剧红船的提案,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落地实施。两年来,《船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同样,也引发了不少热心朋友的关注、好奇和疑问。在《船说》即将首演之际,广州市政协主席苏志佳接受记者专访回应社会关切。
红船建议缘起政协提案
记者:《船说》项目开始是怎么考虑和启动的?
苏志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文商旅结合”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船说》项目就是为推广传播岭南文化和粤剧文化而打造的一个“文商旅结合”的文化产业项目。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提案建议推动工作,是政协的基本职能。
这个项目的由来,缘起于振兴粤剧的提案,在办理中,我关注了全过程。粤剧是广州的本土艺术,广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粤剧的传承与发展,老市长黎子流、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等老前辈,省市粤剧院、各地粤剧团、“私伙局”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数十年来不遗余力,为振兴粤剧做了大量工作,富有成效。我们知道,红船是旧时粤剧戏班游走珠三角传播粤剧的交通工具,粤剧戏班因此又叫“红船班”,粤剧艺人也自称“红船弟子”。今天,珠江夜游又是广州一个比较成熟的旅游品牌,外地人来广州,很多人都会去珠江夜游。红船、粤剧和珠江有很深的渊源。于是,就有了市政协打造一艘粤剧红船的建议。
根据提案的建议,打造红船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市场运营”的方式,后来这艘红船由珠江投资集团投资打造,正好定名为“珠江红船”,船上的演出定名为《船说》(统称《船说》),以讲述粤剧名伶台前幕后的情感故事为内容,以创新、时尚的演艺方式,结合珠江夜游推广传播岭南文化和粤剧文化。
打造水上移动旅游剧场
记者:《船说》有哪些创新之处?
苏志佳:《船说》是宣传推介岭南文化、粤剧文化方式的创新,其中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粤剧人的故事、粤剧展示、珠江游览。第一部分讲述粤剧人的故事,观众随剧情发展可观赏到粤剧伶人的戏剧人生和情感故事,这一部分用话剧、歌舞、杂技及声光电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第二部分是剧中人的戏中戏,观众将会坐下来观赏一段《船说》的新编粤剧《月圆花好》,这一部分是粤剧。第三部分是演出结束后,观众在船上自由观赏珠江两岸风光。
可以说珠江红船是一个融多种文化元素为一体的移动的水上旅游剧场,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通过参与、观看和体验《船说》的演出,了解和传播岭南文化和粤剧文化。
讨论问题
尖锐不极端
记者:最近有对《船说》的讨论和不同意见,您怎么看?
苏志佳:项目在打造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也有一些争议。讨论中有支持鼓励的,也有不同意见的,我认为这是好事,说明大家爱粤剧、爱这个城市。这段时间我也跟一些发表意见的同志交流沟通,他们无论是赞扬的还是批评的,心里都是想把粤剧搞好。我始终认为,发表意见、讨论问题最基本的原则是“要真诚不要敷衍,要热烈不要对立,要尖锐不要极端”。我相信项目创作团队能够吸纳大家的各种意见。
振兴粤剧是一项系统工程,《船说》只是其中一项,单靠它当然不可能振兴粤剧。《船说》本身也不是粤剧。它充其量是引起社会对粤剧的关注,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知道粤剧了解粤剧人。如果有人因为看了《船说》而产生了要到剧场去看粤剧的冲动,那已经很了不得了。
《船说》团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记者:《船说》工作顺利吗?
苏志佳:说实话,《船说》在创作、投资和运营等各方面都碰到了许多困难。艺术上的创新、投资的风险、时间的紧迫和市场的压力等等,都要克服很多困难。《船说》团队用两年时间,从零开始,从无到有新建了一个剧场,新组了一个剧团,新创了一个剧目。
两年来,《船说》团队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常常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创作团队曾愿掏腰包担风险
记者:您曾说过《船说》“要不佳话,要不笑话”,怎么理解?
苏志佳:这段话背后有段故事。在《船说》项目执行过程中双方的工作人员曾有意见分歧,工作一度停滞。策划团队几位核心成员为了表明对《船说》的信心,也为了促进投资方下决心,毅然提出愿意拿出各自全年的收入投进《船说》。如果项目赔本,则分文不取,无怨无悔。虽然这点钱对投资企业和《船说》的总投资来说都是“鸡碎咁多”(数量极少),投资方最后也并没采纳,但从中体现了团队充满自信,有激情、敢担当。所以才有了“要不佳话,要不笑话”的说法。
记者:《船说》有可能成为广州文化的新名片吗?
苏志佳:《船说》团队,包括创作团队、制作团队和投资企业都希望做到这点并向这方面努力。最终能否成为一张名片,要靠市场说话,这要时间检验。
(编辑:朱尖;审发:陈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