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与英对中的“刚需”有关

22.10.2015  11:46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英国前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中心面向英国人,推出了一份名为“中国有多远”的网络问卷调查。这是中国主流媒体对普通英国民众推出的首份有关中国印象的问卷调查。为何会选在这个时机推出这份问卷?有哪些有意思的调查结果?如何解读这些调查结果?这些结果对于中英关系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启示?中国青年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中心主任王璐。

    中国青年报:怎么会想到在习近平主席访英前夕,面向英国人做“中国有多远?”的调查?

    王璐:今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两国间的互动交往是我们全年的报道重点之一,习主席访英之际更应发挥英文媒体的优势,有所创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普通民众的想法也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如今赴英旅游和留学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国人对英剧、英超、英伦文化时尚的兴趣浓厚;英国民众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识程度如何呢?我们决定用调查数据说话,看看中国距离普通英国人有多远。

    中国青年报:调查具体是如何进行的?

    王璐:通过国际上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网站进行,有效样本要求必须是在英国本土、18~65岁之间的英国人。调查于10月初正式上线,不到一周时间就收到了1500多份答卷。后台统计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年收入在2万~5万英镑之间,他们居住在英国各地,职业各异,男女比例相当。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普通英国人对中国的真实态度。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英国民众对我国当代政治家的熟知程度?

    王璐:这次调查显示,有接近80%的英国人最熟悉的中国政治家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排在第一位。之后依次是邓小平和习近平主席。我们感觉这个结果是在情理之中的。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所以对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是熟悉的;在邓小平时代,中英完成了香港回归的谈判,当时英国女王也曾来华访问;当下中英关系更是非常紧密,英国是第一个宣布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大国,今年威廉王子访华,我国领导人也频频亮相国际舞台,所以很多英国人也比较熟悉习主席。

    中国青年报:英国人觉得最能代表中国的关键词是文化和美食,而这两样是中国的传统拿手项目。这是否意味着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过去,对当今的中国缺乏了解?

    王璐:文化中国和美食中国的形象不论何时都不过时。1/3的答题者提到了文化和美食,但回答中还出现了很多其他关键词,比如“家庭”,觉得中国人非常顾家,尊敬长辈;“生产力”,因为很多商品都Made in China;此外,还有“改变”和“矛盾”“共产党”“人很勤劳”,等等。也有负面的关键词,比如野蛮,因为吃狗肉,还有狗肉节。整体来看,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相对多元的。

    中国青年报:如果非常了解中国人算100分,您觉得目前英国人对中国人了解大概在一个什么水平上?

    王璐:刚刚过及格线吧。职业的关系,这个回答与其说是分析结论,不如说表达的是对对外传播工作效果的不满足。东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很大差异,调查中遇到的能说中文的英国人寥寥无几,相比之下,他们更熟悉语言相通、历史交往更多的国家。有英国网友给我们留言说:英国人觉得中国是一个遥远的国家,但许多英国人会去澳大利亚旅行,其实后者更远。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历史“长度”、经济水平和多民族文化“宽度”、城乡发展社会矛盾“深度”都很复杂的国家,快速的发展变化以及矛盾多元的面貌,连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刷新认知,对于鲜有机会能来中国的外国人来说,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中国人,就是他们对中国最直观的了解途径,而近年来这个“渠道”发展得最快。

    中国青年报: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来看,英国人对中国人算了解吗?

    王璐:宏观上不能一概而论,在微观感受上,我觉得英国人了解中国的渠道和主动性,最近10年有明显的提升。

    举些例子:我2003年去英国读研时,在课堂上解答的问题比学到的知识还要多,因为不论导师还是英国同学,虽对中国好奇,但了解中国的机会不多。

    近几年我再去英国,不论大城小镇,对当地出现的中国人越来越习以为常,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是当代中国最真实的代言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除了学生和游客,越来越多的国人进入到英国政商、文化、社会生活各领域。中餐馆里的英国人几乎和中国人一样多;与英国人闲聊,很多人会提起两届奥运会,称赞2008年无与伦比,2012年也突出了英伦特色;健谈的出租车司机羡慕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说他开的是吉利生产的车,你付的车费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中国;大英博物馆明清古画修复师的学徒都是年轻的英国人;Classic FM上经常听到华人音乐家的作品;一个英国同行比我还先知道《甄嬛传》推出了英文版。

    中国青年报:不过,调查发现英国人了解中国人的渠道依然非常有限,主要是英国本土媒体。而事实上,中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这是不是意味着英国从官方到民间对中国的宣传都还不足呢?

    王璐:十几年前,很少有英国媒体人应聘来我们中心工作,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需要。现在英国同事已经占到我们外籍员工的1/3了。英国本土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与英国对中国有没有“刚需”有关。两国高层的互动加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加深,民间往来越来越频繁,这些势必都会在媒体上形成相应的投射。吸引关注关键还是要靠自身实力和自我价值的提高。

    中国青年报:调查反映出的英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评价,和您平时的认知判断一致吗?

    王璐:调查显示,他们大多认为中国人勤奋、友善,中国文化独具魅力,认为应当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良好的双边关系将使双方获益,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评价,但没有负面就不真实了,大多数评价是积极的。国外受众的网络调查能有如此理性客观的结果是很令人宽慰的。过去西方大国民众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要么所知甚少,要么陈旧片面。这次的调查结果让我们看到了进步。

    中国青年报:要增进英国对我们的了解,我们今后在文化输出和对外传播上,还应该具体做些什么?

    王璐:英国人对中国人整体印象是正面的,但包括负面评价在内的所有回答都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之复杂,发展之迫切,挑战之多,令我们的对外传播前路远长于来路。国与国不同,不能强行把思想塞进别人的脑袋,但要努力破除成见,增进了解,在解读“”上达到相互尊重,在展现“”上引发共鸣。任何展现多元和积极进取中的中国形象的努力都是最有说服力的传播。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尊重传播规律,尊重该领域的专业性,给予外宣媒体有助其发展的配套政策。

    中国青年报:此次习近平主席出访英国,被称为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从一个国际视角的媒体从业者的角度,您怎么看未来中英关系的发展?

    王璐:两国进一步迈上了相互尊重、互信共赢的发展轨道,为中国与欧洲及其他大国间构建新型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将给媒体间的国际往来与交流创造更多的机遇。去年国际台开始建设英国全媒体发展项目,开辟了广播、电视、网站和期刊业务。希望中英关系的这个“黄金时代”也是我们媒体的黄金时代。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