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全面规范竹笋生产收购加工行业管理
记者从7月5日召开的英德市竹笋收购加工行业规范管理工作会议获悉,目前该市竹笋生产加工获证企业比例不足10%,英德将积极引导竹笋收购加工点进行升级改造,发放小作坊登记证,纳入正规化和规范化管理。同时,从严从重查处和打击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促进竹笋生产收购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当天,该市英西、英中19个镇(街)负责食品安全的相关人员,以及180多家竹笋收购加工单位参会。
竹笋加工环节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我市竹笋收购加工环节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会上,英德市食药监局局长高耀荣指出,尽管该局连续三年开展了竹笋生产加工行业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了一批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硫磺的案件,并将部分涉嫌犯罪的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处理,但仍有部分竹笋生产经营业主心存侥幸,顶风违规操作,明里或暗地里使用食品添加剂硫磺进行生产加工。如不予以坚决打击,将对周边环境、群众身体健康、英德麻竹笋的品牌公信力产生严重影响,给英德竹笋行业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
高耀荣还提到,不少竹笋收购加工单位在使用食品添加剂焦亚硫酸钠时,为了片面地达到保鲜效果,仅凭经验想随意添加,未按规定定量限量使用,最终导致二氧化硫残留严重超标。这种现象也必须高度注意,要坚决在国家标准安全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
接下来,该局将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镇(街)对全市的竹笋收购加工单位进行巡查监管,重点检测二氧化硫残留、亚硝酸盐、苯甲酸等项目,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根据相关规定从严从重予以查处和打击,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同时,利用“食品安全周”这一载体,加大对食品法律法规的宣传,使竹笋收购加工单位正确认识和使用食品添加剂、食用盐等原辅料,不生产加工有毒有害产品。
竹笋生产加工获证企业比例不到10%
英德麻竹笋深加工还存在获证企业比重偏低等问题。据介绍,目前,全市竹笋收购加工单位超过100家,其中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竹笋生产加工企业仅6家,获证企业比例不到10%,其中大部分竹笋生产加工单位生产场所简陋,生产流程、技术工艺欠科学合理,经营业主守法经营意识淡薄,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生产经营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
高耀荣表示,接下来,该局对生产场所固定、符合小作坊定义的竹笋收购加工点,将按照《清远市酱腌菜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指导意见》的要求,引导其改造和升级后,发放小作坊登记证,纳入正规化和规范化管理。
要求加强行业自律 切实维护英德麻竹笋品牌价值
英德副市长吴秋凤在会上表示,麻竹笋是英德市农业的“金字招牌”,经过多年的推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广东省最大的麻竹笋种植基地,产品远销日本、新加波、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麻竹笋种植、生产加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逐步提高,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稳定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加工环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行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隐患。因此,各位食品加工单位的经营者们要充分认清形势,强化和落实主体责任,从源头抓起,从自我抓起,绷紧食品安全红线,确实保障食品生产安全。
“竹笋收购加工行业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广、环节多,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和竹笋收购加工单位加强沟通,共同营造良好的监管氛围。”吴秋凤要求,一方面,企业要切实改善生产场所条件,做好防虫防鼠等基本工作,防止带入式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食品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规范、安全标准的学习,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食用盐等原辅料,不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规范内部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有效提高产品质量管控水平。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监管格局,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在产品质量安全、产品检验等方面提供服务与保障,对符合条件的竹笋收购单位做好小作坊登记许可工作,将其入正规化、法制化管理。同时,要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通报,确保重大质量安全隐患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理,从源头上杜绝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英德麻竹笋的品牌价值,提高公信力,为英德市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编辑: 李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