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发布车载解决方案 多元布局加速转型
文/赵越
移动互联网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IT市场环境,众企业纷纷加入转型发展大军。传统PC芯片巨头英特尔近日公布了名为“车载解决方案平台”的产品,其中包括集成有英特尔处理器的主板和专用软件。英特尔希望其产品能成为车载数字娱乐和导航等应用的平台。英特尔进军车联网市场的序幕正式拉开。
英特尔不断发力车联网
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全球车联网市场复合增速将达到25%,2017年具有车联网功能的新车销售量将是目前的7倍。届时,硬件提供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等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将从中获益。为寻求新的创收渠道,英特尔不断加码车联网市场布局无可厚非。
英特尔此次公布的“车载解决方案平台”产品中包括一款面向汽车应用的衍生版Linux操作系统,通过与硬件的有效整合,能帮助汽车厂商以及它们的供应商把产品研发时间缩短12个月。
实际上,英特尔在车联网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努力。早在2012年,英特尔已宣布设立规模为1亿美元的“车联网”基金,对这一市场上的创业公司进行投资。英特尔旗下的移动设备软件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在销售车载软件,同时,英特尔与开发面向汽车版Linux的其他公司也有合作关系,并表示将继续支持其他面向汽车市场的软件。其中,英特尔已对日本开发无人驾驶技术的创业公司进行投资。
在英特尔公布其“车载解决方案平台”产品时,还阐述了它资助的汽车领域的一个名为“Secure My Car”的项目,其致力于发现并解决汽车电子产品中的潜在缺陷。英特尔汽车解决方案集团副总裁、总经理埃利奥特·加巴斯指出,英特尔的短期目标是进入汽车仪表盘和控制产品市场,长期目标是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芯片。
多元化布局谋转型
众所周知,英特尔是PC芯片巨头,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英特尔遭遇了发展危机,业绩不断下降。为谋取新的增收突破口,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英特尔开始转型发展。除上面提到的车联网市场外,英特尔还不断发力智能手机市场、平板电脑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等。
在平板电脑方面,英特尔近些年强势进军移动芯片市场,全力扶植二、三线品牌,主打高性价比,企图“农村包围城市”,不过效果并不明显。近日,英特尔宣布和瑞芯微达成战略合作,为瑞芯微提供架构和调制解调等先进技术,而瑞芯微则弥补了英特尔在移动芯片设计能力上的不足。另外,英特尔在为瑞芯微提供资本保障的同时,可通过瑞芯微迅速获得市场份额,双方可谓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在智能手机方面,早在1997 年从数字设备公司收购微处理器业务之后,英特尔就着手进军智能手机市场。此前,英特尔携手联想发布了智能手机联想 K800。随后中兴、摩托罗拉、Orange 等品牌的英特尔手机也相继发布。
在可穿戴设备市场方面,英特尔也在积极推进一系列产品和计划,致力于加速可穿戴设备的创新,其策略是创建可穿戴的参考设备、系统芯片和其他技术平台,帮助客户开发可穿戴产品。为此,英特尔最近宣布了多项创新和计划,以改进可穿戴设备的实用性、功能和风格。日前,英特尔宣布已完成对一家可穿戴设备技术公司的收购,此次收购更加速了英特尔的可穿戴产品计划。
竞争激烈英特尔面临挑战
英特尔是老牌芯片厂商,虽然有强大的技术积累和资金保障,但在变化迅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面临不少发展问题。
作为PC芯片界霸主,英特尔在移动互联网的起势之初,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其主推的迅驰凌动处理器虽然性能强劲,但却存在难以克服的功耗问题,无法很好地应用于移动设备。技术上的失误使英特尔错过了搭上移动互联网大船的最佳时机,成为行业的后进入者。虽然英特尔做出了及时的调整,但和高通、三星等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在工艺上还是落后于竞争对手,加之成本控制不好,导致市场认知度低。
在车联网市场,尽管很早以前英特尔就已面向汽车制造商及其供应商销售芯片,但却在这一市场遭遇到很多老牌劲敌,包括飞思卡尔和德州仪器,同时高通、英伟达等已经有所作为,而谷歌也在近日发布了自主设计的首款无人驾驶汽车原型产品。未来该市场的竞争态势将愈发激烈,英特尔压力不小。同样,在可穿戴市场、平板市场、智能手机市场,其也将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总之,在PC芯片市场增速放缓背景下,为尽快找到新增长极,英特尔正在积极地转型。而由于在向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转型中,英特尔反应速度偏慢,失了先手。虽英特尔极力想有所改变,但无耐市场份额太低,无论是苹果的iPhone,还是形形色色的Android阵营和Windows Phone阵营,都很少采用英特尔的芯片,这也是ARM、高通、德州仪器这些移动互联网的弄潮儿并没有把英特尔看成对手的原因。可见,英特尔要想在移动互联网市场这片红海中踏浪掘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