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拟斥资千万英镑推广中文 难惠及周末中文学校
中新网10月9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近日,英国财相乔治·奥斯本访华。据BBC报道称,在访华过程中奥斯本表示,教授普通话的英国学校将得到一千万英镑的赞助,截至2020年,将有5000多名学生学习普通话。
不过,英国政府此番针对英主流学校的利好政策却难以惠及遍布全英各地的周末中文学校。据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伍善雄MBE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英国的周末中文学校超过100所,中文老师2000多人,学生人数达数万。这类学校大多为业余经营的义务性质,运营资源乃至资金全凭每位个人的热心支持,学校的生死存亡往往依赖于学校管理层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
另外,主流学校加强中文教育还可能导致部分周末学校的生源流失。记者特就此采访了伦敦共和协会中文学校的副校长李志明(下简称“李”)、校监冯桂容(下简称“冯”),以及普通话简体字中文学校的校长朱小久(下简称“朱”)。以下为采访实录:
英:可否简述一下您所在的中文学校的创办历史?
冯:学校创办于1968年,最开始只有几个学生,租了一个地方,就算创立了这个学校。当时家长们觉得,华裔孩子却不会讲中文,就想成立一个学校,教他们说中文。
朱:1997年,有几个家长想给他们的孩子们继续中文教育,而且想教他们普通话、简体字,于是他们就打算成立这个伦敦普通话简体字中文学校,主要目的是教他们自己的子女。
英:发展到今天,学校已经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规模?
冯:我们现在包括从幼儿班至7年级,每个班一个老师,根据需求配有助教。
朱:现在学校已有300多学生、20几个班,学校也在不断壮大之中,但我们希望不要扩张得太快,因为我们的管理和教师都是业余的,担心质量上会跟不上。教师方面的话,是每个班里头配一个教师,每个教师还会配一个助教,尤其是一些孩子比较多的班级。
英:可否介绍一下学校的生源状况?
冯:我们会通过网络招生,通过本地中文报纸登广告,以前很多人都不知道有我们这间学校,今年的学生人数已经比往年好了很多,有98人。
李:希望将来能够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多招揽一些学生,希望能够多打广告,但目前经费不足,如果能够获得一些捐款,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朱:我是在创校第九年接手当校长,当时的学生人数也才70多,于是就在我接手的那几年开始加大力度对外宣传,另外大家也逐渐对中文更感兴趣了,此后的一年以内,学生人数很快地上涨,达到了200-300人。
英:不知道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如何解决的?例如教师阵容、课本等。
冯:保证优秀的师资力量有时比较困难,老师的流动性很大。家长们希望老师们能够认真备课、不要经常性地换老师、慢慢和学生们培养感情。另外,老师们其实也希望能够支付一定的酬劳,但我们现在只是发放车马费。
李:开学的时候,我们就会要求老师们做出一份教学大纲,然后我们会针对每一个老师的具体情况再和他们谈,改善他们的教学大纲,每周也会和他们开会,要求他们认真备课。
朱:最开始时,很多老师自己就是学生的家长,后来也有外面的人申请进来做老师,还有大家介绍进来的,还有从助教做上来的。教材方面的话,我们从一开始就一直在用这个中国济南大学给的免费教材。但这本书没有英文解读,只有拼音和中文,这是一个不足之处。后来出的一些有英文解读的教材又比较昂贵,所以我们虽然讨论了很久,却没有对教材进行变更。
英:那么目前学校的运转资金是如何解决的呢?
冯:政府是没有给我们经费的,我们的运转全靠每年热心的华侨华人或是商会等赞助一些钱,能够保障一部分我们的开销。资金非常紧张,我们现在只能说是能维持一天算一天。你看我们的这个教务处,已经这么破旧,还是没有钱来维修,上次下雨漏雨,放在这里的书本全都淋湿了。另外,很多以前赞助我们的爱国华侨也在老去。你看到现在唐人街出现了新的侨领,但他们不知道我们学校,也不会赞助我们。人际关系很重要。当然学费也可以负担一部分开销,大概40-50%吧。
李:我们希望呼吁华侨华人和华商多一些为我们捐款,另外也希望能够多收一些学生吧,这样学费的收入也会有所增加。
朱:以前我们有几次,资金非常困难,比如有一次,星期一就要交房租了,到星期五的时候,还没有钱。后来我们的校长赶紧跟大使馆联系,大使馆推荐了潘伟廉夫妇,他们马上就给学校捐助了500镑,帮助学校把租金交上。最困难的时候都是大家一起想各种办法,让学校能够生存下去。当时我们搞活动都是买最简易的东西,校址也是因为各种问题,搬过三次。直到后来,学生的人数过了200以后,我们的基本经费才有了保障。
英:此次奥斯本访华,许诺将投入一千万英镑在英国的主流学校中文教育中,您认为此举对英国的周末中文学校会带来影响吗?
冯:我认为它可能给周末中文学校带来不好的影响,因为也许学生觉得主流学校有教中文了,就不用来周末学校上课了,这样我们的一些学生可能就流失了。
李:从中文教育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这个举动绝对是好的,但当然,我们中文学校未必能够受益。
朱:你既可以说是“互助”关系,也可以说是“竞争”关系。一方面,如果主流学校已经开始加大教授中文的力度,可能就没有必要再让孩子来周末中文学校了,但另一方面,我们周末中文学校可能作为他们的辅助。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能够以什么样的形式去配合、适应新的变化,这是一个问题,也许除了教授中文之外,我们更要教授主流学校里学不到的文化。(黄南希 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