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塘长制”激活池塘扮靓村容村貌
▲茶山镇推行“塘长制”,扮靓村容村貌,走出一条合力治水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道路 记者 周桂清 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游走在茶山南社古村里,村中池塘连片、流水不断,两岸明清祠堂古巷依次排开,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池塘的水终于活了!”南社古村五口池塘的村级塘长谢效良眼里的活水,得益于茶山镇将池塘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工作体系,村里的池塘“有人巡,有人治、有人管”。全镇74口池塘,推行“塘长制”一年来,以塘生“景”、以“景”留人,走出一条合力治水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的道路。
“塘长制”激活半亩方塘水
7月31日下午3时左右,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记者在南社古村内看到,治水施工人员正对池塘里的水质进行监测,并清理过滤池。茶山镇河长办副主任罗联辉介绍,该池塘周边通过砌砖、埋管,构建雨污水分流设施,落实控源截污、水质净化、生态修复、景观美化等系列工程措施,池塘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IV类,“可以用作灌溉农田、浇花,清洗路面。”
谢效良生长于南社古村,现在担任南社村党工委委员,是南社古村五口池塘的村级塘长。设立“塘长”,是茶山镇推行河长制工作的创举。茶山池塘众多,小的只有数十平方米,大的超过三千平方米。部分池塘与河涌相连,是治理水环境必须考虑的小微水体。此外,村(社区)古建筑多,游客与小孩时常光顾,安全责任重大。
2018年8月推行“塘长制”,全镇74口池塘就有了“门将”。谢效良告诉记者:“池塘与河涌一样,责任到人、落实到岗、定期考核。”担任“塘长”一年来,谢效良每周至少都要围着池塘转两圈,查看水质、排查污水、督促保洁、清理违建、检查护栏……立在池塘边的“塘长”公示牌,就是“责任状”。每口池塘的名称、面积、责任人、工作职责、监督电话,赫然在目,“谁也不敢怠慢”。
沿着整洁的青石板,谢效良一路往北走,逐一介绍村内的池塘,“西门塘、百岁塘、祠堂塘、肚蔗塘,外面还有一口北门塘。”顺着他的指引和讲解,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两口池塘间的落差约有1米左右,通过抽水泵和雨水补充,这里一年四季有鱼、有花,流水不断,整个池塘也活了,在游客的朋友圈里频频刷屏。
以塘生“景”留住浓浓乡愁
▲“塘长”定期巡查池塘,确保水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池塘已成为古村落里的休闲好景点 记者 周桂清 摄
虽然下着小雨,但谢效良还是掏出手机通知保洁人员,“池塘里漂浮的树叶比较多。”
池塘成了南社古村里的知名“景点”,宛如一双明亮的“眼睛”,述说着村落里500多年的荣光与乡愁。
南社古村五口池塘,经过一年的整治,如今焕然一新,“假山瀑布、小桥流水、休闲长廊,别具一格,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能为村里增收300万元。”这让谢效良非常欣慰,“全民合力治水,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池塘汪汪水,留住浓浓乡愁,扮靓村容村貌,也让周边村民腰包鼓了。”
南社池塘的变迁,是茶山推行“塘长制”工作的缩影。罗联辉说:“池塘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生态环境改善,大家喜闻乐见。”
一年来,茶山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因“塘”施策,注重池塘生态保护和功能发挥。“塘长”带头,开展清除杂物、清淤扩容等工作,确保池塘水基本消除黑臭。同时,打造休闲娱乐好去处,对池塘周边环境进行美化亮化,以塘生“景”,以“景”引人,不仅保留原有自然风貌,还充分展现具有浓浓乡愁的池塘风韵,进一步完善水环境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水和谐的生态新格局。
寒溪水村对四口池塘进行清理、保洁、美化,配套建设假山瀑布、小桥流水、休闲长廊、停车场等设施,曾经杂草丛生的池塘,现已经变成了环境优美的红色文化、平安文化主题公园,不仅是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合影留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以来茶山镇积极开展水环境治理,全面推行落实河长制塘长制工作。在推进内河涌综合整治及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完成了刘周渠清淤疏浚整治工程,启动了茶山内河驳岸修复及景观工程,塘边渠、北围渠、沙墩渠、卢边渠和卢溪渠的综合整治工程,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对南社古民居池塘、东洲渠、上元渠进行黑臭水体治理,辖区里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部分内河涌逐渐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
全媒体记者 周桂清/文、图
全媒体编辑/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