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救人危难需更多专业技能
■ 林德培
11月28日,一段“夫妻二人在路旁救下一心肌梗塞男子”的视频在梅州市民的微信群里广为传播。视频显示,在梅城梅龙东路与龙安路交会路口,一名男子晕倒在地,被摩托车压住并全身抽搐。随后,施救者黄成业与几名热心市民扶起摩托车后,黄成业迅速对倒地昏迷男子做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最终将其救醒。
一段短视频,还原了英雄救人的过程。其惊险和紧急之情状,市民通过视频就能体会到。对于一个素昧平生的路人,黄成业和其余几名市民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伸以援手,殊为不易。这近乎本能的反应,折射出他们平时德行修养和救人技能储备充足,才有关键时刻的“闪光”表现。这种本能,传递着时代正能量,展现了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明风采,尤其是对于当今社会上弥漫着做好事会被误会或质疑的道德焦虑的背景下,施救者的善行义举,有着身正为范的标杆意义,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表彰。
做好人、行好事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行动,很多时候只需要一颗热心就能扶危济困,裨益他人。当然,向善之心应鼓励,但具体到救助伤者乃至正处于危险边缘的人,更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从黄成业施救时所做的“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手法来看,堪称专业。黄成业也表示,他曾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如果当时的施救者是其他未曾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或会弄巧成拙,加剧伤者的危险程度。换句话说,我们希望社会上多一些有专业技能的见义勇为者,而不倡导盲目的见义勇为行为。
笔者认为,除了在全社会招募、培养更多的专业救援志愿者,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要将应急救援能力的培训纳入干部职工入职技能培训和日常能力培养的范围,让每一个社会工作者拥有自救和救人的能力,使得他们见到他人陷于危难之中时,能施以援手,赢得黄金救援时间,挽救更多的生命。
以己之能,解他人之忧,是社会担当,也是社会责任。全社会要凝聚真善美的力量,让见义勇为行为不再让人纠结,让好心善念和救援技能凝成大义大勇,续写一段又一段关于良知、公德与责任的佳话,从而推动形成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