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草”成金 一副麦秆画卖近29万元
麦秆画。 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摄
麦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是一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剪贴艺术,潮州麦秆剪贴画主要以人物、花卉、鸟兽、水族和山水为主题,既有潮州刺绣的纤细,又有中国画的韵味,深受人们喜爱。
麦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是一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剪贴艺术,潮州麦秆剪贴画主要以人物、花卉、鸟兽、水族和山水为主题,既有潮州刺绣的纤细,又有中国画的韵味,深受人们喜爱。潮州麦秆画的省级传承人方志伟从事麦秆画的创新设计工作40余年,他从潮州麦秆厂的一名普通艺人做起,凭着对麦秆画的喜爱与对这门传统工艺的执着,不断丰富和创新麦秆画内容,让麦秆画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从事麦秆画
创作40余年
平常用来生火煮饭、垫牲口棚子的麦秆,在一些手艺人眼中是宝贵的创作材料,他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运用精细切丝工艺,让麦秆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走进潮州市麦秆画研究艺术馆,墙上一幅幅构图独特、内容丰富的画作引人入胜,画面上的鸟兽、花卉、山河、人物等图案呼之欲出,如不是近距离亲自看到,你甚至不敢相信这一幅幅画是由麦秆做成的。
从事麦秆画创作40余年的方志伟是潮州市麦秆画研究艺术馆的馆长,多年来致力于潮州麦秆画的设计创作和推广,他告诉记者,潮州麦秆剪贴画工艺最初以编织物形式出现,过去乡村艺人用刚收割的麦秆,织成斗笠、桌椅、轿子、扇子、骏马等小工艺品,后来逐步演化成现在的麦秆剪贴画。
20世纪80年代,潮州的麦秆画制作处于鼎盛时期,当时有近两千人在从事麦秆画的制作,来自海内外的订单源源不绝。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潮州麦秆画市场日渐萎缩,当地特种工艺厂被迫停产后,师傅们纷纷转行另谋生路,而方志伟选择坚守这门传统工艺。
工厂倒闭后,方志伟来回奔波在潮州的大街小巷,逐个敲开曾经一起共事的伙伴的家门,劝说他们和自己一起重新从事潮州麦秆画制作,他的诚意打动了不少师傅,最终有8个人愿意跟着他一块创作麦秆画。
方志伟和他的得意之作《潮州古城》。 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
一幅麦秆画
最高卖到28.8万元
方志伟于2004年组建了麦秆画研究艺术馆,他亲自带徒,并开办麦秆画创作培训班,培养了一批麦秆画的技术骨干人员。为宣传和推广麦秆画,方志伟背着爱人用家里的积蓄在当地最热闹的商铺租下了一间铺面,希望用团队创作的优秀作品吸引人们对麦秆画的关注,不过,传统手工艺品市场已大不如从前,他艰难维持了两年多时间,亏了近一百万元。但方志伟顶着亲朋好友的压力,一直没放弃。他们的辛勤付出总算有了转机,近年来随着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措施支持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潮州麦秆画也慢慢有了起色。
方志伟介绍说,现在的潮州麦秆画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其独特的立体画面感;二是其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使用的麦秆由人工切成一片片头发丝般细小,然后经过剪截、漂白、染色、熏、蒸、烫、烙等十几道工序才算初步告成;三是染色麦秆画的内容丰富多彩,独树一帜。
多年的刻苦钻研终于有了收获,方志伟带领团队制作的麦秆画越来越有名气,广州亚运会期间,他创作的一幅肖像麦秆画《贝多芬》深深吸引了卡塔尔王子及其夫人,被他们当场以2万美元买下;他与多名师傅创作的《潮州古城》更是被收藏者以28.8万元人民币高价买下,创下了潮州麦秆剪贴画收藏价格的最高纪录。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