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人 诗书人生
刘逸生著作。
刘逸生资料图片。
大洋网讯 是诗书,让父亲从一个草根杂役蜕变成研究古典诗词的学者。7月28日,纪念刘逸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沙溪镇政府举行。刘逸生长子刘斯奋在现场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父亲是一个典型的草根文人,小学尚未毕业的他,通过艰苦的自学,考进了香港中国新闻学院。从来没有导师教过父亲诗词,但通过多年的自学,他从一个报馆杂役成长为研究古典诗词的学者,从而改写了草根人生。这种刻苦自学、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成为年轻人的楷模。
刻苦自学成年轻人楷模
据介绍,刘逸生于一九一七年在现今的沙溪镇云汉村出生。由于家境不好,小学尚未读完的刘逸生便到香港,开始给人当杂工,可即便是打杂,一有空闲就立即掏出随身携带的书籍来阅读。刘逸生进入新闻界这一行,纯是一种偶然,可就是这个偶然,奠定了他日后的人生道路。刘逸生长子刘斯奋在现场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父亲在报社工作时,他每天沉迷于读书、做学问,同时在编辑审稿中,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尽管每天都非常忙碌,父亲却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乐此不疲。一张报纸也是一本社会的百科全书,让父亲从一个草根杂役迅速成长起来。
“在当时生存都是问题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要求大家学习,但是父亲却利用一切时机在不断勤奋学习。”刘斯奋回忆道,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海洋,父亲的一生都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航,父亲所著的《学海苦航》一书中,叙述了他在一生中都如饥似渴吸吮知识。
刘斯奋介绍,父亲小学尚未毕业,但他通过艰苦的自学,考进了香港中国新闻学院。也从来没有导师教过父亲诗词,但通过多年的自学,终于从一个报馆杂役成为研究古典诗词的学者,这种刻苦自学、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成为年轻人的楷模。
小札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谈到父亲刘逸生创作的《唐诗小札》和《宋词小札》等著作时,刘斯奋表示,父亲创作两本小札的时期,物质很匮乏,因此让群众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变得尤为重要。《唐诗小札》面世后,在广州新华书店竟出现排长龙购买的场面,可以说熏陶了几代人的诗词修养。父亲主编各种古典文学丛书时所带领的后辈学人如陈永正、钟鸣、周锡輹等在古典文学等各个领域也卓然成家。
记者在纪念刘逸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现场看到,除了文学领域的大咖之外,沙溪镇各社区的代表谈起刘逸生先生对当地青年学子的影响,也无不交口称赞。
刘斯奋认为,其实很多大学教授不乏对古代诗词深有研究,也不乏有很多文人作家有好的文笔,而父亲之所以能够对两本小札创作成功,而且出现大家排队购买,一时洛阳纸贵的情形,首先得益于父亲对古代诗词文化的爱好和研究,其次是父亲在多家媒体从事过编辑的工作,文笔扎实。父亲能够用老百姓可以读得懂的通俗语言来发表他对古代诗词的见解,才能倍受大家追捧。同时,也证明了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心中的生命力。
家族在传承父亲对文化的崇尚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草根文人,他对子女最大的影响就是身教,他刻苦自学的精神,以及对文化的崇尚就是我们后辈的榜样。”刘斯奋告诉记者,他在文学创作时,一天只能写几百字,如果一天能够写到上千字就算是大丰收了。他是采用诗词创作的方法来写小说,遣词造句无不反复推敲,这就是传承了父亲对文化的崇尚。
刘斯奋介绍,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一直比较开明,家中的书籍全部对子女开放,遇到大家不理解的问题,随时提问父亲随时解答,也没有要求子女在就业方面,应该从事什么工作,但是父亲对文化的崇尚和敬畏,给兄弟姐妹树立了价值观,可喜的是家中兄弟姐妹都在做学问,兄弟姐妹都传承了下来。据了解,刘逸生的长子刘斯奋,是广东文艺界的领军人物,是一位优秀的文艺理论家。他提出的“朝阳文化理论”,对广东地区的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长篇小说《白门柳》,获全国最高的茅盾奖。刘斯奋的弟弟刘斯翰,是学术刊物主编、研究员,屡有学术及诗词著作出版,对诗词领域的研究颇有成就。妹妹刘圣宜,是专注于近代史研究的历史教授。最小的弟弟刘斯朗,多才多艺,潜心研究环境学,也学会写诗词。
文/图广报记者潘斌 通讯员黄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