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是属于张国荣的 你悼念的是哪一个张国荣

01.04.2016  16:03

张国荣

对于许多人而言,欧巴可以是许多人,但哥哥只有一个,那就是张国荣。

四月是属于张国荣的,正如三月属于诗人海子。自从2003年张国荣选择从高楼上纵身跃下,愚人节就又多出一层含义:张国荣的忌日。海子死去这么多年,每年到了3月27日,许多版面上仍然能出现他的经典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从海子的忌日起算不出一周,媒体版面上又铺天盖地都是张国荣,年年如此,十多年过去了,悼念张国荣已经超越愚人节成为当天的全部主题。

诗歌几乎成为人们悼念海子的唯一方式,而悼念张国荣可以说开去的东西就多了,他的歌与影视作品被一遍一遍地重提,每一年都会有生前好友的回忆,时间久了,不难发现这些追忆总体情节大同小异,只在细节处有出入。

与好友追忆遭遇同样处境的还有媒体的相关专题和粉丝悼念文章——时间太久了,每年悼念一次,泪水都已流尽,正面的词汇也已经用得差不多了,每一年的张国荣选题逐渐成为一种花式修辞大赛,看谁能创新性地堆砌出更新颖的辞藻表达去年已经抒发过的感情。

对于张国荣的悼念在港台 娱乐 圈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样是大众偶像,走在张国荣前面的邓丽君、黄家驹没有他这样的盛况,之后的梅艳芳也没有。这种盛况空前、绵延不绝的悼念能够发生在张国荣身上并不是具有无因性的。

张国荣毕竟是被几百万、几千万人爱过的偶像,公众在他生前就对他抱有尊重、理解,仰望他亦如仰望星辰。成千上万人的爱、尊重、理解与景仰最终制造出了一个人间传说,这个传说有着千百万的创造者,每个曾经对张国荣投入过情感的人,无论这份情感多重,都是在帮助延续这个传说。

张国荣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集体加工创造出的结果,在他死后的十多年中,他生前的生活不断经过转述形成一种类似远古史诗一样的口述作品,而这段口述史中的主角张国荣也像史诗作品中的主角一样有了半人半神的属性。

一旦真实的人被赋予了“神性”就很难再从文化的记忆中被消除,这种文化记忆就如同节日,节日的含义可能会随着时代变迁,比如端午节演变成甜咸粽子之争,甚至令人感到厌倦,比如春节,但为了延续这种记忆,节还是要过的。

区别于其他几位公众偶像,张国荣离世的方式更加特别,不是被动的罹患病症或是遭遇事故,而是主动地去寻求死亡。媒体在报道艺人自杀时往往需要给出一个理由,以便对当事人的行为作出合理化解释,受众也需要一个类似的解释。媒体通常给出的自杀原因不外乎几种:婚姻失败带来的心灵创伤难以治愈;事业失败/遭遇瓶颈期,无法寻求突破;沾染易成瘾物无法戒断,比如酗酒、吸毒。张国荣不属于上述任意一种原因,他有足够的资本抵御绝望——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贫瘠的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贫瘠)才会因绝望选择死亡作为出路。

公众难以理解张国荣的选择。如果一个人拥有绝大多数人想要的一切,金钱、名誉、爱情、容貌……为什么这样的人还会选择去死?这个疑问在张国荣这里是找不到答案的,他离世后有媒体猜测是因为过于投入角色导致抑郁,可公众又无法相信一个真的抑郁症患者会以死亡和所有人开一个并不可笑的愚人节玩笑。

因为无法将张国荣的死做出具有说服力的合理化解释,公众必须通过一再重复他的事迹来弥补这一缺憾。我们的祖先因为无法解释宇宙起源,于是有了盘古开天;无法解释人类起源,于是有了女娲造人。现在我们无法理解张国荣的死亡,张国荣就成了神话叙事中的一部分。

在张国荣的神话叙事中,某些零碎的小事与极其细微的情绪波动都会被扩大成为一场生活中摧枯拉朽的飓风,许多时候,公众对于某个荧幕形象的认识已经取代了对演员本身的认识,张国荣的公众形象更贴近于程蝶衣,就像章子怡出现在他者笔下就会宫二附体一样,公众已经在经年的过度解读中迷失了自己悼念的对象。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