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白血病药物申报临床 可克服格列卫耐药性

23.05.2015  22:34

  广东新闻网广州5月23日电 (许青青  张素)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与健康研究院获悉,用于治疗慢粒性白血病新型药物GZD824已进入申报临床阶段。GZD824可以克服格列卫(常用抗白血病药物)临床产生的耐药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CML)是由于染色体变异导致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该病发病年龄大多在20~50岁,中国每年新增病例高达30000例。约75%~85%的患者在1-5年内由稳定期转入急变期,且半数以上病例在3-6个月内死亡。
  格列卫是美国FDA2001年5月批准的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但随着格列卫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耐药问题日益突出。病人一旦出现耐药,病情迅速恶化,大部分病人在3-6个月内死亡。
  经研究,格列卫获得性耐受的主要原因是靶基因表达产物Bcr-Abl激酶域的继发突变,其中,Bcr-Abl的T315I突变位点突变所占比例最大(15~20%),被认为是最普遍的顽固耐药性突变之一。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的二线药物达沙替尼(Dasatinib)和尼罗替尼(Nilitonib)对该突变均无效。第三代Bcr-Abl抑制剂Ponatinib,由于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肝毒性(如血栓、中风等),被加注黑框安全警示后进入市场。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与健康研究院丁克课题组成功设计合成了有效的Bcr-AblT315I激酶抑制剂——化合物GZD824。经研究,该新型抑制剂对于格列卫敏感病人的治疗活性是格列卫的1000倍以上,同时可以克服几乎所有的Bcr-Abl突变诱发的临床耐药。
  目前,该课题组已经完成GZD824临床前研究,包括原料药中试生产工艺优化、稳定性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制剂处方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肿瘤药效学、药代动力学、GLP毒理学研究等,形成新药申报资料,于日前提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申请新药临床实验研究批准文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