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中刊物记录东莞学人抗日风范

31.07.2015  18:08

■抗战文物,莞中期刊。记者  郑志波/图

编者按

它们或许是一本毫不起眼的旧书籍,或许是一口锈迹斑斑的口盅,甚至是带有残缺的步枪,它们平日安静地躺在博物馆的收藏柜中,但它们见证过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过闪光的作用。

如今,就让我们通过这些不会说话的文物,来述说它们当年经历的历史岁月。

谈到东莞中学,这所创建于1902年的百年名校,因其历史文化积淀,为国家为社会造就了大批优秀之才。爱国将领蒋光鼐、学者容庚、工程院院士毛炳权和何镜堂、新浪网首任总裁王志东等均曾在莞中就读或任教。在这113年的时间长河中,东莞中学的师生也曾经历风雨飘摇的岁月,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在挽救中国的问题上,莞中的师生也曾苦恼,但从没停止过救国的行动和思考。

多部刊物记录着学子对时局的关注

即将在8月13日开幕的《铭记血与火的历史——纪念东莞抗战胜利70周年文物图片展》中,将展出抗日时期出版的《莞中周刊》、《莞中学生》和《莞师学生》三本刊物。在这三部刊物封面或扉页的显眼位置,都有孙中山先生的遗志,时刻激励着莞中学人为革命不断努力。

这三部刊物都出版于1936与1937年间,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就《莞中学生》这一期刊展开,这是东莞中学自治会在1932年首次出版的。在1936年《莞中学生》编辑芦苇撰写的《莞中学生》过去的概观中写道,《莞中学生》发刊的目的,不是为点缀文坛,而是在当时黑暗的中国文坛中,让喜欢文艺的青年的创作之火有发泄燃烧之地。虽然是按照文学的分类,收录师生论著、小说、杂文、随笔等文学作品,但写的内容大多与时政有关,从立意到字里行间,都看出了东莞中学师生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思考如何抗日救国,关心黎民百姓的生活。

从救亡宣传到抗日前线都有东莞学子的身影

其实,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莞中学生除了日常上课外,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他们纷纷下乡,创作戏剧、歌曲等来举行抗日文艺表演活动,向群众宣传抗日信息,并在各地募捐支持抗日活动,还有的投身抗日队伍中。这些都被撰写成文章登在《莞中学生》或《莞中通讯》。

而当时,莞中第一届学生蒋光鼐领导的十九路军,1932年1月在日寇进攻上海的时候,与上海人民奋勇抗敌的事迹传回东莞后,更激励着莞中学子抗日救亡的热情。1936年,东莞中学学生救国会以演出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推动下,到1937年12月,东莞县青年抗敌同志会、东莞县妇女抗敌同志会、东莞县工人抗敌同志会、东莞县农民抗敌同志会等全县性的群众抗日团体相继成立。莞中的学生成为这些抗日救亡团体的重要骨干,不少学生也成为了1938年10月成立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队员。

1938年11月,东莞沦陷。东莞中学曾迁到香港、常平等地。面对经费断绝等困境,东莞学子救国热情从未减退。

这些刊物的文字中,真真切切地记录着东莞学子的抗日救亡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