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中VS东华,谁能笑到最后?转自莞中一语文老师

07.07.2014  11:38

日前,东莞中学语文老师刘加胜(@容易生气的驴)在他的新浪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莞中”VS.“东华”:谁是最后的赢家?》的文章,引起了两所高中师生的讨论。

不知道各位是怎样看待这两所高中的呢?转给身边的莞中或者东华的童鞋吧!

原文如下:

(本版图片均为网络图片)

在有东华高级中学之前,东莞中学是毫无争议的东莞最好的高中,不但东莞中学自己是这样认为的,所有其他学校乃至全社会也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民办东华高级中学自从2001年创办以来,高考成绩逐年攀升,近年在尖子生层面尤其突出,继2013年在全省文理科前50名中共占9人,16人被清华北大录取之后,今年又取得在全省文理科前10名中共占5人的惊人成绩,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相比之下,东莞中学在2013年全省文理科前50名当中共有5人,2014年全省文科前100名才占2人,理科则颗粒无收。东莞中学今年唯一能聊以自慰的,几乎只剩下超过70%的重点本科上线率了。

现在,关于谁才是东莞最好的高中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可能已经不再有众口一辞的答案。十年前,没有学校可以撼动东莞中学的声望,而近两三年,网络上时不时出现的关于两校之间之比较的言论,往往引起很大的争论。有人认为在这样的高考成绩面前,百年名校东莞中学应该感到羞愧;也有人认为,教育不仅是考试分数,东华虽然高考成绩出色,但它充其量只是一间企业,莞中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争论的双方都难免带有一定的感情倾向,但无论如何,在全社会几乎都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校的办学成就的大环境下,在新兴的势头强劲的东华高级中学面前,东莞中学似乎依稀呈现出“没落贵族”的颓势了。

然而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怕不尽然。笔者想尽量以全局的视角和理性的思考,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身为东莞中学教师,笔者会努力克服感情立场所带来的局限,但对两所学校相关信息的掌握不均衡,却是难以克服的,所以,我的所有言论都欢迎理性的争论或质疑。

什么造成了莞中的“颓势”?

有人说,面对这样的高考成绩,莞中应该汗颜。

确实,在社会舆论当中,东莞中学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丰厚办学资源,包括政府的重视、设备、师资以及生源等等,这样的高考成绩,未免太显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不过,有些资源近些年已经不再“得天独厚”,这一点恐怕很多业外人士未必了解,例如生源。

莞中原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在2006年参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之前,有自己的初中,而且初中部分的生源非常优秀(当时东莞市尚未实行公办初中按片区进行电脑派位的招生政策),本校的初中毕业生又是高中的重要生源之一,因此,说那之前的东莞中学高中生源占尽全市优势,并不为过。2006年为参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而将原有的初中部分剥离,自此之后,高一新生均按市招生政策录取。当然,从理论上说,仍然应该能够录取到东莞最好的生源。

东华是一所创办得比较早的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寄宿学校,是东莞市教育局办学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顺便说一下,这也是政府重视的一个重要表现,虽然具体在哪些方面有着实质性的至关重要的“重视”,普通人说不清楚)。它是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制的学校,而且在全市公办初中都已经实行电脑派位招生的形势下,它的初中部分一直在实行自己的面向全市的独立考试选拔招生,换言之,它的初中部分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轮“掐尖”。——好了,虽然以下内容被传得很广,但我还是要声明,我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调查,仍然只能把它当作“传言”来采用,如有不符合事实之处,文责我自负。——这部分已经是全市范围内选拔出来的优秀初中生在培养三年之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佼佼者会因为各种原因,仍然报考东华高级中学。这些“各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感情打动、政策倾斜和经济奖励等。当然,这种做法非东华所独有,我听我的学生说过,她初中就读于另一所民办初中,中考时同班考得最好的同学本来报了莞中,后来学校许诺,如果就读本校高中,学校奖励人民币若干,于是这位同学留在了本校高中,最后高考成绩仍然在本校领先。

对比是很鲜明的,但我写以上内容只是为了证明,东莞中学不再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源优势已经很多年,而并非意在对这种现状进行道德评价。民办学校在招生政策和资金来源及使用上有着公办学校无法比拟的灵活性,例如它可以不限户籍招收学生,它可以重金奖励优秀学生,这使它在招生范围和吸引力上具有更多的优势。对于民办学校来说,这些做法是正常而且合法的,社会对此无可非议。

所以,十年前莞中是一流的,当然有很多原因,但生源优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今天莞中至少在高考成绩的尖子生这个层面已经不是一流了,当然也有很多原因,但生源优势不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能看到这一点,我们的议论和评价也许会更公正和客观一些,因为生源对于教学成绩的重要性,犹如原材料对于成品质量的重要性一样无需多言。顺便说一句,按照社会惯常的发展趋势,私立学校就和私立医院一样,将来都应该在整体上比公立学校和公立医院更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只不过我们今天还看不清楚或不想看到而已。

如果作为东莞中学教师,一定要对此吐点什么槽的话,我只想说,东华毕竟又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而是“民办公助”的性质(政府重视),这样它就兼有了师资的稳定性和财政的灵活性两种优势,略欠公平。

功利教育or素质教育?

两所学校之所以会被社会舆论有意无意拿来进行PK,除了东华基本上是东莞所谓“六大校”中唯一可以在考试成绩上叫板莞中的对手之外,一个同样甚至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人们眼中,两校在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路线或风格,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两校之间的PK,等同于两种教育价值观之争,而两校高考成绩的差异,也难免被看作是不同教育价值追求的结果。

说两校办学理念不同,倒不是说它们所公开标榜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恰恰相反,在各自的官网上,它们对此所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不同的是,莞中的行文看上去更“高大上”一点,东华的表述更接地气一些。

关于东莞中学的办学理念和追求:

东莞中学坚持“自主、和谐、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办学中充分尊重师生的生命主体意识。……

东莞中学逐步形成了“教育生态平衡”的办学特色,……在管理方面,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形成了有序、民主、高效的管理机制。在德育方面,学校把公民意识、爱的意识、文明习惯、健康心理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注重营造和利用德育环境,重在情感化、科学化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道德环境中获得德育滋养。在教学方面,学校强调师生教与学的自主、互动、多元,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学习者转变。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发挥历史积淀深厚的优势,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对学生熏染陶冶,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逐步培育东莞中学核心的价值体系。

关于东华高级中学的办学理念和追求:

【办学思路】德育为先、特色为翼、质量为根、树人为本。

【治校方略】让每一种制度都规范化且具有可操作性;让每一项评价指标都具有可信度和可效度;让每一种要求和措施都具有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员工都具有创业的激情和成就感。

【育人目标】培养具有公民素养、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一代新人。

【办学特色】1、感恩教育: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2、公民教育:自律与和谐的公德意识;民主与法制的法治意识;权利与义务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3、赏识教育:赏识他人,赏识自己。

  但这并不表示人们会认为这两所学校有着相同的追求和特色,因为我们知道,不要说莞中和东华,就是把东莞所有中学的官网上的这些内容复制粘贴在一起,如果不论语言措辞的风格,恐怕也很难把它们区分开来。

那么两所学校实际上的追求或办学风格有什么不同呢?

东莞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长期以来在东莞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声望,由于历史原因,它有着良好的生源以及其他方面的天然优势,各项考试以及竞赛成绩也在东莞无可替代地遥遥领先。“仓禀实而知礼节”,我不知道在这里引用管仲这句话恰不恰当,总之,一所学校,当它的考试成绩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绝对优势,甚至到了可以高枕无忧的程度,那么它自然会有愿望和余力,在考试成绩以外的其他方面有所追求和创造。相对而言,莞中向来不死抓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学生有较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也即所谓素质教育之风盛行,这既是学校决策者和管理层的有意追求,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特定办学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结果。

而东华是创办于本世纪初的一所民办学校。民间资本投入到教育领域,在当时还是比较大胆和新颖的举动,虽然教育本是一项长时间才能见效的投入,但毋庸讳言,作为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它又必须在短时间内创出品牌,取得口碑。一所民办中学对潜在客户最有吸引力的是什么?无论书本和官网上怎么说,老百姓只认一条,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的,就是好学校。社会舆论只认一条,升学率高的、考上清华北大多的,就是好学校。所以,如何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考试成绩,通过高考成绩让学校得到社会的认可,就是学校管理层所要关注的头等大事。

如前文所述,如今两校在高考成绩(主要是尖子生层面)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异,实事求是地说,与生源有关,也不能说与学校的实际办学风格无关。莞中的支持者认为,东华用相对高压的管理手段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死读书的方式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莞中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东华的支持者认为,把学生送进好大学是一所中学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何况能吃苦、会考试本身何尝不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和能力?支持莞中的人认为,东华的荣耀可能正是社会的一种悲哀,它是功利教育的成功,所以东华更像是一个企业而不是学校;支持东华的人认为,百年老校莞中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所谓素质教育其实无非是管理者懒政、教师无能无为的托辞……

可能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从而在维护自己、贬斥对方时特别振振有词,情绪激昂。我很难在这里对此加以评论,因为我虽然有自己的教育价值倾向,但掌握的信息不充分。例如我确有听说,东华为了培养尖子生,从初中就开始抓苗子,开小灶,而到高中更是将学生按不同层次分为实验班、尖子班、精英班,这些比较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做法为人诟病已久,而莞中只在文理科各设立一个实验班,其他全部是平行教学班,更为尊重教育规律,但东华管理到底有多严,学生作业量到底有多大,课外活动包括学生社团活动空间到底被挤压得有多严重,尤其是学生对此反响如何,我并不了解。我也有听说,东华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毕业生,升学之后因为习惯了高压管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新环境包括大学的适应能力不够好,从而后继潜力不足,而莞中毕业生因为在高中就已经习惯了主动学习,习惯了自我管理,所以进入大学后很快就能够适应,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种观点虽然不乏理论上的推理,但由于缺乏真正的调查和统计数据,孰优孰劣,也不能妄下结论。我只能说,我倒真希望有好事者能做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调查,这对东莞教育当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情。

不过,有一种趋势倒并非完全没有可能。百年老校由于龙头地位受到威胁,迫于舆论的压力,在生源不如从前的情况下,会不会采用对手所使用的所谓相对高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挽回自己的声望呢?冉冉升起的新贵在考试成绩优势日趋稳固之后,会不会慢慢试着也采用对手所使用的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手段,来为自己学校的形象加分呢?前者我已经看到端倪了,后者我暂时还不了解。

谁会笑到最后?

无论人们怎样看待,格局确实在发生改变,昔日的霸主不再有绝对优势,光彩黯然,新崛起的民校势头咄咄逼人,抢尽风头。是不是形势就将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然后名校重新洗牌?

作为东莞中学教师,我当然希望自己所在的学校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而且无论生源如何变化,我都爱自己的学生。但是我仍然相信,一枝独秀,一校独大,这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东莞中学优势和声望的形成,有历史原因,在教育资源贫乏的时代,集中优质资源办好一所学校,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只是当今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物质丰裕、价值多元的时代,竞争的条件已经非常充分,东莞中学不但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挑战,而且可能不得不接受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这样一种现实了。

不过,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今天格局的变化,笔者认为与生源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莞中痛失初中部分之后——这里我忍不住要非议一下所谓的示范性普通高中评比,我们的相当一部分评比活动都超级扯淡,不但缺乏实际意义,而且劳民伤财,浪费资源。不管什么评比,大家全一窝蜂上,而只要“工作”做到位,基本上最后都能如愿。如今放眼东莞,有几所高中不是所谓的示范性高中,大家都“示范”,到底谁向谁示范?“示范”的意义又何在?校门口多了一块牌子之后,不但没有看到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莞中反而丢了一个初中!当然,行政力量不可违背,这不能责怪学校的决策管理层,大学的去行政化进程尚且举步惟艰,何况乎中学——再加上全市普通高中招生政策的一些变化,生源质量受到影响,而东华由于有着民办学校的背景,逐渐在生源上占了优势,这是影响两校高考成绩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但是去年东莞市在初中招生政策上开始有所调整,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包括民办学校)都将按照电脑派位的方式招生。此政策实施之后,东华初中部分的生源优势将会被大幅削弱,高中部分也难免会受到影响。此其一。

其二,高考方式及高校招生录取政策也正处在变化之中。现今的高考及高校人才选拔模式弊端重重,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目前已经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总的方向是一考和多考相结合,分数与等次评定相结合。高校招生也有了新的动向。据新民网报道,从今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将率先在全国13个省市实施基于试点学院改革的工科试验班类招生工作,录取改革将首推综合评价,考生的高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都被纳入评价体系,其中,高考成绩占6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评价体系将打破唯分数论,将分数线变成分数段,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新模式。这意味着高考分数不再是决定录取的唯一“分数线”。

这种变化的趋势,对所有高中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社会对高中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固然不会变,即考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学生越多越好,但如果高考及大学录取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高中办学成就的体现方式必然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下,抓学业,抓考试,抓分数,最后在一场考试中一锤定音;而在新的模式下,除了考试成绩,还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不是用简单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可以奏效的了。

基于这样一种前瞻性的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莞中与东华将来谁能赢到最后,现在还难以妄下断言,但它却是一个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也许作为东莞中学的一员,我应该对自己所在的学校充满信心,笑看对手的失败,但很显然如果我连这么狭隘的感情或利益立场都超越不了,那我根本就不配写这篇文字。与其说我更关心哪个学校能赢到最后,不如说我关心高中的教育教学应该如何转型,才更能适应新的形势,才更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才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才更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人生幸福指数。

对于东华高级中学我了解不充分,所以不敢横加议论,非常遗憾的是,我所看到的东莞中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振奋。也许舆论压力太大,也许自觉社会责任太重,在失去生源的绝对优势,从而高考尖子生成绩被对手超越之后,莞中似乎有点乱了方寸。

以高三为例,连续三届以来,考试次数一届比一届多,据粗略统计,2014届高三较大的考试次数可能有12-15次之多,这意味着平均不到两周就有一次,频繁的改卷和试卷讲评,使复习步骤被频繁地打断,老师学生都在疲于奔命。——我知道有人看到这里忍不住笑了:到底莞中是老师娇气还是学生脆弱,高三不考试还能干什么?这涉及到对教育的理解不同,我不在这里深谈。考试固然是必要的,但考试的密度大,反映了管理层的焦灼心态,而对考试成绩尤其是与兄弟学校的比较结果过于关注,可能会导致对教师及学生的心理及人格健康的忽视,这些,都与自身所一贯主张的“自主、和谐、共同发展”及“在办学中充分尊重师生的生命主体意识”的办学理念相冲突。

除高三以外,高一高二的空气也越来越紧张,高二实验班甚至与高三一同参加高考的模拟考试。这种空气的紧张,当然不能说全是由于学校管理层压出来的,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本身也不久之前才从大大小小考试的枪林弹雨中夺命而出,对自己的学生生涯记忆犹新,可能也会把这种生命体验和人生理解带到自己的工作中。说到这里,我不禁怀念起已故的马小平老师,像他那样能对年轻教师产生那么重大而又积极影响的人,而今安在哉?

在我看来,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人才评价和选拔标准的多元化,传说中的黄冈及衡水模式都将成为过眼烟云甚至笑谈。新时代的名校将不会单纯以高考升学率、高考状元、考取清华北大的人数为衡量标准,不再以在流水线上制造整齐划一的工业产品为荣,而应该走特色化教育的路子,充分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采取科学而独特的教育手段,培养有个性、有特长、有创造力的人才。我所感到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更为大行其道的过去,莞中没有随波逐流,能够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东莞的一面旗帜;而到当今教育面临转型的新旧交替时代,新的教育方向已经依稀可辨,曙光初现(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莞中这个东莞地区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不但不能引领新的潮流,反而转身跟在别人身后,一边抱怨大众的愚昧和盲目,一边为考试的分数和排名折腰。

当然,笔者深知,说永远比做容易,指点江山永远比埋头苦干简单。东莞中学过去的辉煌有历史的原因,不应完全归功于学校那个时代的领导者,同样道理,东莞中学今天的危机也有现实的客观原因,不能够完全归罪于学校今天的管理层。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总会有它积极的意义,如果我这篇文字能够提供多一种观察和思考的角度,甚至仅仅只能够让更多的人来思考一下有关的问题,那我这个多年不写教育教学论文、也没有参与过教研课题研究的普通教师,也算是尽了一份教育从业者的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