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企逆袭:“车间革命”让传统企业走向国际

19.02.2016  10:02

■图为高埗镇陆逊梯卡华宏(东莞)眼镜有限公司生产线。(首席记者 郑琳东 摄)

东莞时间网讯 从诞生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到如今,加工贸易已在东莞落地生根了30多年。这片仅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云集着近万家加工贸易企业。然而,对外开放先行一步的东莞,也面临着万家企业共同转型升级的课题。

这座以外向型 经济 为主的城市,能否走出一条将加工贸易推向“微笑曲线”两端的升级轨迹?对外资而言,东莞是否还是机遇之地?新常态下,东莞经济深度转型,外企转型不可回避,外资动向又引人瞩目。

本报记者近日前往高埗、横沥、常平等镇街,对话一批企业负责人,探究研判外贸经济在莞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以回答“东莞开放型经济“十三五”时期如何破局”的命题。

“眼镜王国”

门槛低、没创新、没有自主研发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往往被贴上如是标签。然而,以老眼光看人,往往看不准。

2016年1月19日,傍晚的余晖倾斜下,位于高埗镇欧邓村的陆逊梯卡华宏眼镜有限公司新厂(以下称为华宏)员工下班了。很多员工陆陆续续走向厂区对面的一条街,购买所需,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这条无名街,如今已被命名为“欧邓商业街”。

从一个仅有300多人的小加工厂起步,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万人大厂”。据华宏眼镜负责人介绍,就在2006年华宏新厂落地之前,这一片几乎就是荒地,如今已不再落寞。截至目前,他们落户高埗已有18年。

一家加工贸易企业,缘何18年屹立不倒、且越做越强?其中一个秘诀就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据华宏眼镜负责人介绍,作为全球最大的眼镜生产销售企业,华宏眼镜不仅把意大利的生产基地转移至高埗,还在这里设立了物流中心、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让“高埗制造”、“东莞制造”辐射全球。

这也正是华宏眼镜的生命力所在。

华宏眼镜,这家加工贸易企业,不仅带旺了一方商业,带动了万人就业,更是编织了一条全新的眼镜产业链。就在前不久高埗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高埗镇镇长张永艳在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高埗镇将把打造全球高端眼镜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工作。

由华宏眼镜起步,高埗镇正在打造主导全球的“眼镜王国”。

华宏眼镜,只是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代表。据市商务局统计,2015年,东莞每出口的100件产品之中,就有74件是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品牌、设计的产品。加工贸易企业自有品牌生产出口比重达到74%,比2008年 金融 危机前提高了40.5个百分点。全市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1482个, 投资 总额1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占全市拥有研发机构企业数量81.6%。

加工贸易,对于东莞乃至中国意味着什么?“产业转型升级不能放弃加工贸易。”中山大学教授林江一言以蔽之,东莞、中国需要稳定制造业,离不开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

一批在莞外资企业通过车间里的技术革命,不仅实现逆市上扬,而且引领了行业潮流。

车间革命

“订单减少”,“用工成本上升”,很多代工企业正遭遇着“寒流”。然而,一批在莞外资企业通过车间里的技术革命,不仅实现逆市上扬,而且引领了行业潮流。

位于东莞常平的环球石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环球石材”)的一个举动,令业内瞩目。他们投资1.6亿元从国际石材设备大佬引进的人造石生产线,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人造石生产线。

环球石材此举改变了国内人造石材行业的发展史。由于石材行业低水平建设跟风普遍,不少人造石企业的设备、产品几乎一致,同质化严重——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如是评价环球石材的举动,“环球石材将高端人造石的生产线引进国内市场的布局,必然改变国内高端人造石行业的格局,相当于打开了石材企业的新蓝海。”

走进扎根东莞已25年的港资企业——环球石材,本报记者脑中关于石材行业既脏又乱的印象立刻被颠覆:一条长达800米的人造石生产线上,配料、搅拌、压制成型、磨切……所有繁重的工艺流程均由机器自动完成,现场仅有15个衣着整洁的工作人员操控辅助。

“这条世界级的CEMSTONE人造石生产线是从意大利引进的,连同土地及厂房等投资共计3亿元,2014年11月才正式投产,年产能达60万平方米,目前产品已基本被预订完。生产线采用5道电脑控制布料构图技术,生产出的人造石不仅在外观上无限接近天然石,品质更加优良。”现场技术人员介绍。

环球石材董事长朱新胜则告诉记者,“过去,中国石材业依靠的是国内人工、土地、石材资源低廉的成本优势,在世界顶级石材项目中鲜见中国石材界的身影。”

他说,环球石材打造的国际O2O模式,将是国内市场行业出口的一次重大突破口,利用革新的科技手段和“互联网+”的模式让国内人造石走向国际舞台。

一边加紧“机器换人”,以“智造”取代“制造”,一边搭乘“互联网+”快车,用新模式将制造带入价值链高端——类似环球石材这样的成功案例,在东莞的家具、服装、电子、玩具等传统优势制造领域比比皆是。据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东莞全市1500多家外资企业投资17.7亿美元实施“机器换人”,预计提升劳动生产率约20倍。

一个小镇上的企业如何能研发出世界级的先进材料?横沥给出了带有莞味儿的“创新回答”。

小镇大变

20年前,以电火花机起家的东莞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一盈拓”)在横沥落户。当年,在东莞的模房里,几乎都能看到台一盈拓的影子。

曾经的辉煌,却并没有让台一盈拓固步自封、沾沾自喜。

随着东莞“机器换人”时代的到来以及横沥镇政府深入推动的协同创新战略,台一盈拓也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2016年1月27日,走进台一盈拓,董事副总经理杨海向记者展示了公司研发的最新产品——液态金属。“它比不锈钢轻,又比不锈钢硬,是未来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新材料。”杨海介绍,利用液态金属高强度、高弹力、耐腐蚀等特点,下一步公司将重点开发智能手表等市场。

一个小镇上的企业如何能研发出世界级的先进材料?杨海告诉记者,由横沥镇政府联合7所高校共建的模具协同创新中心起了关键作用。“我们足不出镇,就可以接触到院士、教授和博士,请他们为我们解决问题。”杨海说。

梅琼风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学派驻模具协同创新中心的代表。她把协同创新中心比喻成“红娘”,这个角色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跟踪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然后安排双方“相亲”(调研座谈),面对面说需要、谈发展。

近3年来,协同创新中心已为该镇300多家模具企业提供科研服务,达成合作项目35项,推动模具企业从363家增加到目前的940多家。在协同创新模式下,去年横沥模具产值首次跨越百亿。

放眼整个东莞,这种变化正呈现集群现象。“2015年,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985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同比增长61%和72%,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5%……这些数据表明,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是得力的!”市科技局副局长肖铮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