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中心小学干劲十足 校长梁惠权:尊重个性发展

29.03.2016  16:04

被誉为“莞邑明珠”的莞城中心小学建校于1906年,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3月26日,莞城中心小学迎来110周年校庆。校园里的至正大铜钟再次被“洪钟少年”及其家长敲响,110次的撞击,洪亮悠远。据了解,这口洪钟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了,铸于明朝至正年间。每逢校庆日,学校都会撞响洪钟,敲击的次数则是学校的年龄。

在这所百年老校里,古老的传说不只这一个。莞城中心小学坐落在原资福寺旧址之上,大文豪苏东坡也曾夜宿此地,并换取佛脑舍利供奉在资福寺内,如今宝塔依旧流光。大古榕在这里盘虬了500年,如今古木仍然苍翠……

1906年创校,生于洋务运动的莞城中心小学有着开放包容的基因。建校至今,历经十四次易名、七次迁校址、六次扩分校,最终回到了万寿路28号。如今已深受社会认可的莞城实验小学、莞城建设小学、南城阳光中心小学、东城花园小学等在当时都是其分校。

莞城中心小学一直以来都是东莞教育届公认的“莞邑明珠”。这颗明珠熠熠生辉,像施了“魔法”般,学生在这里学得有兴致,老师在这里教得有干劲。

莞城中心小学为什么这么有魔力?近日,南方日报专访了该校校长梁惠权。他说,一千个学生,便有一千个色彩各异的梦;一千位老师,便有一千种不同角度的解读;一千所学校,便有一千种个性鲜明的思考和实践。在教学管理上,学校要悦纳老师,鼓励个性;在学生管理上,老师要悦纳童心,因材施教;在家校沟通上,学校要悦纳家长,广纳良言。而这些已深深植根于莞城中心小学的日常生活里,包括改革课程设计、优化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教师个性品牌等。

●策划:吴少敏 王慧 统筹:李永霞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李永霞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校园文化

将节日文化元素引入校园生活

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是莞城中心小学的至正洪钟节,期间会民主评选出“洪钟少年”。“洪钟少年”是专属莞城中心小学的文化标识,也是全校师生心目中最高荣誉象征。

学校明确规定,要想成为“洪钟少年”,除了十门功课必须全部优秀,还要 “特别有正气、特别有胸怀、特别有自信、特别能合作、特别爱思考、特别有习惯、特别爱读书”,并且能熟练掌握一门特长或技巧。第一次入选的“洪钟少年”即为新晋“洪钟少年”,第二次入选的则升级为一星级“洪钟少年”,以此类推,如果连续六年都被评为“洪钟少年”,便可获得五星级“洪钟少年”的称号。学校共有2000多名学生,每年能够获得这项荣誉的只有100名,有的班级甚至可能只有一个,可谓是百里挑一,而五星级“洪钟少年”更是凤毛麟角了。

莞城中心小学将至正洪钟节的闭幕日定在每年的校庆日。这一天,全校师生和家长都会簇拥在古朴的舍利塔和大铜钟前,“洪钟少年”身披绶带,盛装出席,手牵着家长,一起走红毯,并敲响洪钟。

此前,家长曾疑惑地表示,“为何要大费周章地将这寻常的日子渲染得如年关大节一般?”直到他们参与后才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有家长参加完“洪钟少年”颁奖典礼感叹道,“一项成功的活动,不仅在于为人们带来了多少欢声笑语,更在于赋予了人们多少深刻感悟。我很庆幸,此刻我在这里陪着女儿。”

“大榕树”艺术节期间组织歌唱、舞蹈、器乐、书法、绘画、手工艺等各类比赛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才艺舞台;以资福寺为名组织开展的“养德”资福节每年拟定一个品德修养主题;以名校友命名的“镜堂”科技节、以校园典故命名的“东坡”悦读节……

“爱热闹、爱玩儿是学生的天性,但我们的教育却在往往压抑着学生的这份渴望。”梁惠权说,校园文化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练兵场”和 健康 成长的“营养剂”。一所百年老校,既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有必要也有能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节日文化元素引入校园生活中,使节日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和弘扬校园文化的载体。

课程构建

“榕树课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不再简单地做课程的实施者,而是根据学生需求,做课程的创造者?莞城中心小学屹立着的两棵古榕树给了学校灵感,该校将学生课程设构建以根基性课程、延展性课程和绽放性课程三个板块为内容的“榕树课程”。根基性课程是指国家规定的十门必修课程,延展性课程是基于学生兴趣而开设的选修课程,意在满足学生多样兴趣。而绽放性课程则是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为拓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而开设的课程。

即便是根基性课程,莞城中心小学的“玩法”也不一样。梁惠权表示,学科与学科之间并没有所谓的楚河汉界。现在很多学校把语文归语文,数学归数学,在此影响下,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分科训练也容易形成学生单一学科思维惯性。为此,莞城中心小学把国家标准课程进行了一番改造,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比如,一堂有关风的课程,可以融合语文、数学、音乐、自然等学科进来。通过整合的方式,在课堂上还原学生真实完整的世界。

对于培养学生兴趣的延展性课程,学校则采取“课程超市”模式。新学期开学,“课程超市”也会如期开业,“商品”包括语言文字、数理逻辑、审美艺术、体育 健身 、生活技能……让学生按填报志愿的方式自主选择。不仅在选课上,在课程的开设和评价方面,学生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每学期放假前,学校都会布置一道题给学生:想想自己对什么特别感兴趣,除了教材的内容外,还想学点什么?放假期间,老师则会根据学生需求做好准备,提供课程。如果满足不了,则请求社会机构等“外援”。梁惠权说,延展性课程的开设,让他看到,学生把处于萌芽状态的兴趣发展成了特长,在享受的过程中,还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门绝活儿。

绽放性课程显得更高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莞城中心小学成立了“少年科学院”,下属5个研究室。在科学院里,从院长到中层核心“领导”,都是从学生中产生的。这个完全自治的研究院,平时主要组织学生研究各种课题或创意项目,也有小发明和小制作。校方还联系了科普场馆、科研院所、种植养殖基地等场所,邀请专家讲学,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交流。为“小科学家”发挥创新创造能力搭建平台。

除了少年科学院,莞城中心小学还有一系列的绽放性课程,让学生“走出去”。“一开始家长对此十分不支持,认为学校有些不务正业,也担心学校开展这些拓展性课程会在无形中加重学生的压力。”梁惠权说,但在家长见证孩子们的变化后,当初的质疑就烟消云散了。

教师管理

用个性化品牌擦亮教师名片

在2001年来到莞城中心小学前,熊莺或许想不到,自己此前还带着学生上山采蘑菇。十几年后,已经从一名乡村老师成长为一名拥有响当当教学品牌的特级教师,并拥有了个人品牌,时常要到各地办讲座、做经验交流,和数以千计的老师分享教学经验。

莞城中心小学类似熊莺这样完成华丽蜕变的老师不在少数。语文老师周奇成功打造“聊天课堂”,英语老师邓凤娇提炼出“风暴英语”的品牌……教育界把莞城中心小学比作名师成长的摇篮。

而关于“名师”的故事,要先追溯到2008年,当时莞城中心小学成立了东莞市首个校内名师工作室——至正名师工作室,为老师搭建成长平台。五年前,该校又成立了“教师品牌发展中心”,正式实施品牌教师发展策略。从此,学校的老师们仿佛被施加了“魔法”一般,个个动力十足。截至目前,该校共约130名老师已经推出109个品牌。

老师缺少激情和动力已经成为老师专业成长最大的障碍。在梁惠权看来,如果老师在成长制度面前能够找到自己的坐标,燃起自主发展的激情来,明确专业发展愿景,老师专业成长才会事半功倍。

为了打破固有定势,莞城中心小学决定引导老师确立品牌,让每个老师都去开发和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为了帮助老师打造品牌,学校除了进行高端讨论、读书交流、课堂切磋等常规活动外,还为老师们请来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把脉问诊”,辅助其提炼个性化教师品牌。此外,学校在石碣、大朗、麻涌、桥头等地成立了教科研基地,定期派老师到基地进行展示、交流、锻炼。并与南京、重庆、大连等地众多国内最知名的百年名校学校开展联盟活动,外派老师远赴江浙、北京、上海、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学习。

梁惠权说,不抑制老师的个性发展,甚至“削锋磨角”,引导并鼓励老师彰显个性,突出风格,越来越多的老师更乐于学习,乐于发展。“现在老师们都觉得是为自己而学习,学生们多年以后不仅记得有这个老师,还会记得老师上课的样子。”老师更愿意主动地探索教学风格,设计专属于自己的符号。

周奇推出“聊天课堂”后,在学校统一的口试中,所教班级成绩变成了整个年级最好的。本来不善言辞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教师节给周奇发来贺卡写道,“感觉上您的课好像又不是在上课,像拉家常一样。有时候,感觉您像我的朋友、父亲,还觉得您像我老家的邻居老爷爷一样。”

而在“少儿歌曲创作”这个课组品牌推行期间,歌曲创作激发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积极性,学生和老师的音乐素养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学校对在创作歌曲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小水滴作曲家”等荣誉称号。在今年的校庆周期间,该校学生编写的歌曲还将在玉兰大剧院演出。

对话校长

“过节”不等于荒废学业

南方日报:单单校园活动就有“六节”,近年来,莞城中心小学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就是活动很多,特别是在东莞的家长圈里。

梁惠权:孩子们多是喜欢节日的。孩子这种对节日欢愉的喜爱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我们要如何利用好这种心性。其实,过节并不意味着荒废学业,一个精心设计的节日所能带来的影响并不弱于几节传统的课程。热闹的场面,欢愉的氛围,这只是活动最表层的装饰,悦人纳己的情怀才是真正区别于一般校园活动的精神内核。

在我看来,如果能将教育融入到热闹繁华的节日中,不仅能为学生带来愉悦的心境,而且也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并不需要那样刻板,带上一点童真童趣,不仅能符合学生的需要,同样也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作为成年人的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对待小学生?

梁惠权:我们希望能表现真我,没有虚伪,尊重学生情感意见,关心方方面面,接纳价值观。

在莞城中心小学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踊跃发言,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用担心因为自己的观点不合常规而受到惩罚。孩子的思维没有枷锁的束缚,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翱翔。少了一丝沉闷,多了许多活力;少了条条框框,多了自由自在。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老师们蹲下身与孩子们对话,尊重孩子们的弹性,激发孩子思维,逐步形成孩子敢于表达、敢于实践、敢于异想天开的“安全课堂”。

我们在教学中探索,提出了“三安课堂文化”,要让学生言安、行安、心安。也就是说,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地位平等,怀抱包容和欣赏的心情去接纳对方,彼此才能敞开心扉。当孩子有什么创新举动时,要精心地呵护,并加以鼓励,让学生有敢做敢拼的勇气,而非束手束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减轻了管理负担,学生便可为所欲为。对不合理的行为更要迅速判断,加以纠正,并作巧妙且有效的引导

关注

对口初中:

东莞中学初中部、可园中学

招生区域(以路面为界):

由新芬路——南城路——罗沙路——东门路(不含东门路面)——万寿路——解元坊——仁和里——文顺坊——新风路——北正路——市桥路组成的莞城管辖的区域

备注:此为2015年莞城街道办公布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