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同德街:在闹市中保持清净
地理
莞城同德街,让人容易眷恋它。历史、文化、情感在交集,此刻的心情融入其中,它让人处于平静的遐想,又保持理性的触觉。立于闹市中,同德街既没有沾染商业味,也没有让烦嚣、纷繁扰乱清梦,而是一直平平淡淡,看人来人往,看岁月变迁,看风轻云淡。
同德街,有同德同心之意,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在老莞城,像同德街这样寓意美好的街巷不少,比如兴隆街、文顺坊、迈豪街、平定里、平乐坊、仁和里、德厚里、富贵巷、太平巷、仁和二甲等,均是为表现某种良好风俗美德或国富民强之愿望而命名的。在这些街巷中,以迈豪街最为有名,迈豪街处于商业旺街西正路、市桥路、北正路的会合点,与北正路连成一线,视为北正路的延伸线,因而迈豪街成为了老莞城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老莞城商业氛围浓郁,不少连接商业主街的街巷,自发形成了特色商业,迈豪街可以媲美商业主街。
从街巷格局分布来看,同德街并不逊色于迈豪街,在历史文化底蕴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德街、迈豪街连着市桥路,两者相距不过十米,几乎呈平行线分布,同德街比迈豪街要宽敞,比迈豪街平坦,不过两者的商业氛围可谓天壤之别。迈豪街店铺林立,人头攒动,烦嚣嘈杂,而同德街则店铺极少,空空荡荡,非常安静。同样处于闹市中,除了位置上有所偏侧,同德街在空间架构上远超于迈豪街,商业氛围却出现如此大反差,让人着实摸不着头脑。在老莞城,由巷道开辟而成的著名商业街,除了迈豪街之外,市桥商业街也是其中的代表,该商业街在原市桥河被填埋之后而形成的,同德街紧挨着市桥河商业街。同德街所处位置优越,成为商业巷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惜大相径庭。
巷道要成为商业街,往往需要交通四通八达、利于人流汇集。同德街的纵横巷道不少,包括同德一巷、同德二巷、同德三巷、同德四巷等。不过,即使拥有不少优越的条件,但是同德街没有形成商业街,也没有聚集商业气息。从巷道架构、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等方面来分析,或许可以找到解释的缘由。同德街虽然巷道纵横,不过它没有与迈豪街、市桥河商业街连成一片,彼此之间虽然有巷道穿行,不过由于巷道狭窄,无法形成通道。另外,迈豪街、市桥河商业街的店铺由普通民宅改造而成,连成一片,容易形成商业氛围,而同德街分布的建筑多样化,有民宅、故居、宗祠,也有教育机构,因而难以形成整体开发使用,自然抵挡了商业味的“侵蚀”。
同德街底蕴深厚,名人迭出,文化氛围浓郁。明代初,莞籍礼部侍郎陈琏告老还乡,建“万卷堂”于此,藏书万卷。清末进士徐夔飏便出于此,他为山东候补知县、著名教育家、诗人。戊戌维新时,全国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徐夔飏在东莞倡导办起了东莞学堂(东莞中学前身),并亲任校监(1902—1911年)。同时,又创办了十多所小学,莞人中有不少出自他门下。“七·七”事变后,徐夔飏忧国忧民,他支持组织铁血剧社,演出抗战救亡话剧。莞城沦陷,徐夔飏到了香港。在其影响下,子女都参加了革命工作。清末,同德街有县立第一国民学校,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建国后一度为“城南小学”及“莞城四中”,今俱废。如今,东莞市城区中心幼儿园开设此处,成为莞城一个知名的幼儿教育品牌。
同德街的独特之处,其实就是平平淡淡。这里的名人故居、寻常住宅,这里的一砖一瓦,所散发出来是安逸的生活气息,这种安逸的气息让人回味,也留住了匆促的脚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守护在这里,静静地体味生活,静静地感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