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草再生记:莞草依依 浓妆淡抹总相宜

12.03.2017  16:34

猫咪隧道椅》局部

草席几》编织过程

非遗传人教手艺

梁洛文老师

张欣琦老师

草车》灯及座椅

 

古老的莞草经过广州美院26名师生之手,成了全新的艺术品

作品在岭南美术馆和广美大学城美术馆一经展出,好评如潮

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莞草的种植和编织技艺曾流传千年,学术界甚至有一种声音说,“东莞”的名字其实来自“莞草”。“下莞上簟,乃安斯寝”。《诗经o小雅o斯干》中的“莞”,就是用东莞特产莞草制成的草席。但如今以“莞”为名的莞草,已经不多见了,其编织技艺也早已躲进了省级非遗名录上了。

3月10日下午,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协同创新之莞草编织传统再生设计研究成果展,在广州美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展,吸引了不少人参观。展览展出了椅子、屏风、画扇等十余件莞草设计作品,展示融入现代元素的莞草编织艺术的魅力。

这些作品出自广州美院工业设计学院家具工作室的26名师生之手。他们用了将近5个月的时间,到东莞道滘、厚街等镇街,对莞草进行全面研究。在面对“无草无人”的困境,他们向非遗传承人学习草编技艺,然后经过多方试验创新,通过不同的编制方法,完成这批不同寻常的作品。

这是东莞与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合作的一个项目,该批产品曾在东莞岭南美术馆展出,让许多东莞市民第一次发现,原来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束之高阁的东莞标志性资源与文化,竟然被一众创意团队重新“玩”起来,也为传统非遗项目的活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思路。

莞草编织艰难的复活之路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莞草编织一度成为东莞的支柱产业,远销海内外。然而随着 经济 的快速发展,短短一二十年内,沧海桑田,莞草已难以寻觅,莞草编织更是此情可待成追忆了。但正是因为这份独特的情怀在,东莞非遗中心和道滘镇等镇街工作人员持续保护、传承莞草编织,力图让莞草编织再生,融入现代生活。

东莞市非遗中心主任何超群三年前在一次非遗展览上,看到沙田送上来的莞草编织展品样式颇为新颖,给他带来启发,于是就开始寻找莞草编织的再生方式。何超群的想法与曾经的莞草编织生产重镇道滘镇文广中心主任叶建波一拍即合,此后何超群多次带着市文化馆的领导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到道滘镇去商谈相关事宜。

只是过程颇为曲折,叶建波先后寻找、组织原来道滘镇国营草织厂的老工人做编织技艺复原工作,凭着想象编织一些灯罩等创新莞草作品,多方搜集了一些草编的图纸和模具以及编织品,也寻找过本地的香包厂协商生产事宜,但最终因为款式传统、成本过高、市场缺乏而效果不佳。

“我觉得很无助,我们很想做,但地方没有人才,有理念,但没有工厂愿意生产。”说起寻求莞草再生的过程,叶建波感慨说,东莞外事局的领导曾想用莞草编织作为代表东莞的礼物,作为出访欧美时的外事礼物,他便送去了一批,却因为传统草编缺乏设计,没有太多亮点而被放弃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复原部分莞草编织技艺,并引起了不少人关注。叶建波把复原的草编茶垫像书画一样装裱起来,挂在办公室和会议厅,看过的人都很喜欢。后来市里面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展览时,在市非遗中心和建议下,他把原来的产品和部分复原的产品拿去参展,在市民中间反响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