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吞人电梯”吞掉安全的责任心

29.07.2015  23:35
监管部门必须施以制度之手控制住安全乘坐电梯背后的各种隐患,对带病服役、超期服役、不按期检查保养、维修使用电梯等不良现象及时查处,对有关部门及责任人问责,避免问题的持续扩大,重复发生。

  逛商场乘坐手扶电梯的母子两人,在电梯行到尽头踏上踏板时突然垮塌……昨天上午10时许,湖北荆州市安良百货的6楼至7楼上行手扶电梯上,险情陡生。跌落一刻,30岁的母亲向柳娟,将身旁的儿子递上高处,自己却被电梯“吞没”。(7月27日《武汉晨报》)

  应该说这是一起完全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至少可将对人的生命安全损害再降低一些。虽然电梯当时是否在维修中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是,如果电梯真的正在维修,为什么电梯口没有一个安全提示的标志呢?或者专门派工作人员上前告诉前来乘电梯的顾客。如此惨剧的发生,的确值得好好反思。

  为此,不能不让人追问电梯“吞人”事故背后的安全管理责任到底是什么?日常监管部门都做了哪些事情?商场的工作人员面对突发问题为何如此惊慌失措?商场对电梯的日常管理又在哪?

  在面对种种电梯安全事故背后,公众内心难免透过一丝隐忧,我们自身所乘坐的电梯就安全吗?我们对安全乘坐电梯知识又了解多少?这样的问题不能靠乘梯人的脑补,电梯安全运行更不可能靠撞大运。

  据相关调查,在诸多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电梯制造质量问题占16%,安装问题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高达60%。同时,目前我国电梯保有量已经超过300万台,每天有超过2亿人乘坐电梯。电梯管理已经成为事关很多人生命安全的大事,而每次事故背后又存在着这样诸多的“人祸”因素问题。

  因此,监管部门必须施以制度之手控制住安全乘坐电梯背后的各种隐患,对带病服役、超期服役、不按期检查保养、维修使用电梯等不良现象及时查处,对有关部门及责任人问责,避免问题的持续扩大,重复发生。

  但比起这些,公众更需要的是行而有效且又能够时刻在状态的安全管理,不是乘坐电梯时的提心吊胆,更不该是网上盛传电梯出现事故后该如何保命的攻略。因为毕竟人的生命一旦逝去就无法挽回,凡事如果能够做到事先预防不是更好吗?事后一阵风的突击检查,对死者及家属又有什么意义?

  (原标题: 莫让“吞人电梯”吞掉安全的责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