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法师》获赞"良心特效""古剑"被骂后特效重制

03.08.2015  18:00

无心法师》剧照

眼下,网剧《无心法师》正在搜狐 视频 热播。这部采用大量特效的民国玄幻剧,罕见地被网友称是“良心特效的首部国产剧”。该剧自7月6日上线以来,点击率已接近2亿次,单日播放量突破1800万次,位列同期播出网剧之首,而且几乎零差评。

现在仙侠、魔幻题材日益成为电视剧的热门类型,但像《无心法师》这样能凭借特效收获好评的,却是凤毛麟角,国产电视剧特效的成长正变得日益急迫。

“古剑”被骂后特效重制

上周,特效经过重制的电视剧《古剑奇谭》时隔一年后再度登陆荧屏。相比一年前备受奚落的“五毛钱特效”,这一次,竟得到苛刻的电视观众的认可。网友“许诺”一年前是电视剧《古剑奇谭》的忠实观众,听说新版本的特效经过了重新加工,他在第一时间打开电视“找不同”。“新版首先进行了调色,看起来整体质感有提升。剧中重要的动物像小狐狸等,也都重新制作了,连石门上的简体字都改成了繁体字。”“许诺”对新版还算满意。

“基本上是从去年暑假在湖南卫视开播起,观众的反响就让我们决定重新制作特效部分了。”《古剑奇谭》剧方、欢瑞世纪公司副总裁姜磊透露,“一来后面还有海外发行和二轮播出,二来我们当初对播出版本的一些特效也有不满意的地方。”

与《古剑奇谭》这种依靠重制扳回一城相比,其他很多国产剧的特效则面临几乎“一面倒”的口碑。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仙侠剧《花千骨》,在开播伊始就遭遇潮水般的调侃,评价基本集中在剧中的特效问题上,“悬浮在空中的包子”“长得很像哥斯拉的怪兽”以及仙人御剑时云雾特效的问题被一一指出,并成为国产剧“五毛钱特效”的力证。就连同是欢瑞世纪出品的网剧《盗墓笔记》,也因为尸蹩道具过于粗糙、异象特效不够精致,而遭到网友的大范围吐槽。相对于以《捉妖记》为代表、在后期特效上日趋精美的中国电影,国产电视剧特效的粗糙低劣,似乎成了定论。

根源还在于缺钱和赶工

面对网友和观众的大范围调侃,《花千骨》制片人唐丽君一度觉得委屈。据她介绍,剧中出现的包子特效,是因为拍摄时使用的是鸡蛋,到了后期制作时发现与剧情不符,才用特效进行了替换。至于虚拟人物“糖宝”,其实是花了大价钱制作而成的。“‘糖宝’的特效由韩国特效团队完成,制作费每一秒就达4000元,1分钟就是24万元。”唐丽君说,这种价格在国产剧的后期特效上算是比较大的投入,而好莱坞团队的价格又比韩国团队高了不少,在国产剧现有的预算体系里,根本无法承担这个成本。

特效制作相对精美的《无心法师》也的确印证了“没钱做特效是万万不能的”。据该剧制片人、唐人影视总裁蔡艺侬介绍,该剧整体投入3000多万元,光特效就投入了800万元,相对于一般单集成本难以过百万元的网剧来说,堪称下了血本。该剧特效方面负责人、巨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辉还透露,剧集的特效制作持续了6个月,全片特效制作达到300分钟,“大约是以其他电视剧‘快消’特效模式的两倍时间来完成。”

刘辉说,国产特效拿来和国外对比时总显得太假、太Low(指品位不高),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内特效的制作周期相对紧张和成本紧缩。“电视剧一般给特效的预留时间最多只有半年,半年内就要完成数百个甚至上千个特效镜头。”在她看来,过度压缩制作时间就会损失制作质量。

国内电影特效巨头之一、天工异彩影视科技公司董事长常洪松也认可这一观点,“我们想实现好莱坞特效的水准,但你要知道,人家留给特效的时间至少两年。一味要求特效水准提高,却不增加相关预算和时间,显然违背了客观的规律。”

还需要成熟的工业流程

常洪松坦言,要解决国产剧渣特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改变制片方的理念,“电视剧的运营方式类似于B2B(指企业对企业),剧方和播出的电视台达成了合作意向,就能够实现产品的售卖。虽然也要考虑观众的观感,但口碑不会影响电视剧的正常播出,所以很多制作人并不重视特效。”在他看来,影视剧制作人员需要真正重视特效的地位,“过去的电视剧拍摄,都是老早制定好预算和拍摄时间,而不是跟随着制作进行灵活调整,这样就经常出现特效团队在希望追求品质时,只能得到一句‘钱不够了’的答复。”

刘辉不无犀利地指出,国内的摄制团队中,许多导演或特效负责人本人其实不懂技术,“不知道什么技术是可以实现的,花多少钱可以实现,实现的效果如何。更重要的是,如果特效不能实现的话,应该如何解决。”她提到不少影视剧的拍摄,由于不重视现场的视效指导,特效团队无法在前期介入创作过程,会导致不少信息的缺失,“比如实拍时的摄像机数据、制作内容与要求等,甚至因为现场打光与蓝绿幕设置的不合理,后期也会出现擦除与抠像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情况。”

在姜磊看来,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以《古剑奇谭》为例,经过重制后的版本得到了观众认可,而剧方在与特效团队的磨合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公司下一部剧目《诛仙》也会用到大量特效,目前特效团队就是最早进组的。观众的审美要求在逐步提高,剧方为了实现合格的视觉呈现,也需要多多努力。”

(本报记者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