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引领,加快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组建于5年前的“乐行驷马涌”民间护水团队坚持巡河,守护河涌环境。图为面貌焕然一新的驷马涌。南方网全媒体记者符超军摄
在一面实用而又充满艺术感的玻璃墙点缀下,越秀区农林肉菜市场旁的背街小巷,最近成了广州新晋“网红”景点。小朋友在这里用画笔记录童年的彩色记忆,居民们开始发现生活别样的美。
从“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到“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从产业发展到民生建设,广州的改变正在高起点上一点一滴发生,一步一步升级。这些改变,不仅关乎城市环境细节的“面子”,更关乎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里子”。
让这些改变快速发生的,是一位位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广州人。“在广州,我每天都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30年前被广州的包容、务实、创新吸引而来的费勇,如今成了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通过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很多像费勇一样的人成为一座城市的“合伙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广州的奋斗目标。面对超大城市的治理难题,广州正在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更高标准打造更加宜居、宜商、宜业的发展环境,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搭起“无界墙”
城市“美工师”雕琢社区生活新刻度
步入越秀区竹丝岗四马路,行人会被一面五彩斑斓的墙吸引。透过老旧玻璃窗拼接的墙面,可以看到承载着旧时光的日用器具和各色各样的旧吊灯。去年12月,这面“无界的墙”在建筑设计师、扉美术馆馆长叶敏的推动下,由策展艺术家宋冬完成。
天色渐暗,“无界的墙”上灯光亮起,照亮了这条位于农林肉菜市场旁曾经不太有行人经过的通道。现在,这条通道成为了附近居民散步、游客“打卡”的好去处。
“希望通过这面墙,可以让大家认识到老城区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叶敏认为,在社区微改造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功能的提升,还要通过视觉呈现把地区的特点、历史人文故事挖掘出来。叶敏拿出手机展示前几日附近幼儿园小朋友到这里写生的作品,感叹:“多美啊!”
但这并不是叶敏心中进行社区微改造的终点,她希望通过微改造可以联系社区的人们,让居民感受到幸福、有归属感,并最终参与到社区微改造中来。
自2000年毕业之后便来到越秀区居住生活的叶敏,早已把自己当成了社区的一员,并带领团队在农林街竹丝岗社区扎下了根。
社会基层治理创新的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了,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和谐稳定,才更能带动全民治理,让广州日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局面。
不久前,叶敏又多了一个身份——“农林街街区总设计师”。在广州,像叶敏一样关心着城市发展的人越来越多,并组成了一支“社区规划师志愿队”。目前,这只队伍的规模已经超过了200人,他们中有学生、老师、商人等关心广州城市规划工作的市民。
当城市中的细节发生着动人变化时,广州这座城市也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架起“连心桥”
民意“纾解员”通达基层聚人心
当像叶敏一样的年轻一代推动着旧城变化时,对城市建设已经贡献一生的老一辈,也继续发挥着余热,加入到改变城市的行列。
加装电梯即将进入公示阶段,家住荔湾区金花街桃源社区34号的龚少月,终于可以放心了。去年7月,龚少月就动了加装电梯的念头,在看到5楼的老人因为身体状况无法下楼之后,更下定决心推动加装电梯。
龚少月的几个身份为她带来了不少便利。63岁的龚少月是一名退休党员,如今也是桃源社区第二支部的书记、楼宇支部书记,还是社区的党员志愿者。
“平日参加社区人口普查、协助居委会进行巡查的过程中,和邻里都相熟了,现在上门和邻居们协商也便利了很多。”龚少月说。
但龚少月也碰到了“协调难”的问题。“当时一楼的住户比较反对电梯加装,很难进行沟通。”龚少月说。
电梯加装关系民生,是实事,也是难事,“协调难”更是影响旧楼成功加装电梯的“老大难”问题。
正当加装电梯陷入僵局时,基层党组织像一位“大家长”,将大家“拢”到一起,敞开心扉。由金花街党政办牵头,在龚少月的协调下,住户们集中到了金花街党群服务中心的“民情议事厅”,进行深入沟通与协调。
在“社区党员民情议事厅”的推动下,截至目前,金花街已完成旧楼加装电梯22座,9座电梯正在建设中,8座正在申请报批。
把群众的需求了解清、解决好,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基层党员、党组织架起了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大力化解了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矛盾问题。
“电梯装好之后,就不考虑去儿子的电梯房养老了,我要在这里继续住下去。”融洽的邻里关系让龚少月舍不得离开,她还要继续在金花街做党员志愿者。
共筑“护涌队”
民间河长守护美丽广州蓝天碧水
又是一个星期三的上午,人称“慕容叔”的慕容燊林和他创建的“乐行驷马涌”民间护水团队来到位于荔湾区的驷马涌巡河。
巡河途中,慕容叔看到一位环卫工正在打捞河上垃圾,便几步小跑灵巧地跳到涌边栏杆旁,询问河涌近日的情况。5年来,无论是街道里与治水相关的工作者,还是涌边小路上来往的小贩、街坊,都熟悉这个一直为驷马涌治理奔走的老人。
“驷马涌真正做到治理好,根本还是要控制污染源。”为此,5年前开始,慕容叔和几名热心街坊一起,组建了“乐行驷马涌”民间护水团队,并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民间河长已逐渐成为河涌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他们充满热情,充满对家乡河流的热爱,不计酬劳地付出,为广州河涌治理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广州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认为,民间河长的经验要不断推广,为广州河涌治理作出更大的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作为常住人口超过1400万的超大城市,广州面临的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管理形势非常严峻,基层治理力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广州。”广州提出。
广州市河涌治理的整体“作战图”也已经制定。今年5月,广州市河长办主动向社会公布了152条河涌的基本情况,接受群众的举报和监督。
从社区微改造到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共建共治共享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力量。
广州也因此而变得更可爱,变得更美好。
■专家点评
探索构建获得感评价体系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更有获得感,广州如何迈出更大步伐?
“在社会基层治理方面,广州近年来有很多符合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要求的经验和探索,这为新起点上取得更大成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郅强表示。
王郅强认为,对标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新要求,广州距离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他建议,“在社会治理的探索上,广州要融合不同领域的创新,避免改革分散化、治理碎片化,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重新优化整合,回归到系统治理当中。”
此外,王郅强认为广州营造社会治理格局要抓住一个核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他建议,为有效检验社会治理成效,广州可以在构建科学的获得感评价体系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探索出可以供全国各地借鉴的指标体系,推动破解社会治理的瓶颈。
(记者李丹、陈思勤、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