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村变高颜值“名村”

07.09.2017  11:24

以前的新水坑村,经济滞后、环境脏乱,当时的村“两委”在群众中威信不高,村民对村中事业发展完全失去信心,番禺区内曾广泛流传“新水坑不新,旧水坑不旧”的说法,村民在外人面前觉得抬不起头。

近年来,番禺区大龙街新水坑村紧扣“能人治村”的思路,通过选优配强班子,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从2007年至2016年,村集体收入从338万元增加至3140万元,增长8.3倍,先后获评“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广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广州名村”等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高颜值“名村”。

紧扣“能人治村”的思路

从前的新水坑村之所以“”“”,根本原因在于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弱化。村“两委”成员年纪偏大,临近退休,无法更好地带领群众发展村集体经济。200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番禺区委鼓励经济能人回村参选。为落实区委的工作部署,现新水坑党支部书记陈伟文毅然离开自己经营的企业回到村里,还动员了房地产商陈汉超回村里发展。

目前,新水坑村“两委”、理事会成员共有6人,全部是经济能人或具有一技之长。新水坑村党支部按照上级要求,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务管理等工作中当好“导航仪”,把好“方向盘”,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2011年上任至今的村“两委”班子首先确立了“先美环境聚民心,再上项目活经济”的发展思路。最初不少村民认为有钱就该用于发展经济项目,对村干部搞环境整治的做法并不买账。

为了转变群众“经济至上”的思想观念,村干部首先想到了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挨个找党员谈心,跟他们说明整治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党员被组织起来了,他们又开始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且配合村干部,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村容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新水坑村就完成了街巷硬底化、村民户厕改造、生态公园建设等十多项民生工程,使农村面貌大大改观。不少老党员在项目建设中受到鼓舞,自觉当起了工程质量的监督员。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水坑村干部中有不少人是企业老板出身,他们懂得集约化、可持续科学发展理念。新班子认识到,如果继续走以土地规模扩张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最后可能因无地可用导致经济停滞。因此,村党支部决定“从存量找增量”,专门召开村“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和党员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决定不占用一分耕地发展经济,把所有耕地留给子孙后代。

记者了解到,新水坑村原来实行村、组两级经济分开,土地由7个村民小组各自经营,经济效益很低。新班子着眼统筹资金、整合资源,反复做7个村民小组长的思想工作,讲清“小钱难成大事,小雨难成气候”的道理,最终整合各村民小组的资产资源,由村集体统筹管理,实现了集约化经营。经过全村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的努力,新水坑村集体收入从2007年的338万元增加至2016年的3140万元,增长8.3倍;村集体总资产从2007年的1668万元增加至2016年的2.5401亿元,增长14.2倍。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