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画心中那片葵:自己就是一株写满故事的"老葵"
许江在画葵。
本报记者 顾 春摄
7月17日大早,强台风“灿鸿”刚过境,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带着写生板去了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的南北湖。他惦记着一片葵园,历经一夜狂风骤雨,此刻的葵园是什么样的面貌?这一去,每天从早到晚,一呆就是一周。
这样的生活,是许江画葵的常态。12年,许江的艺术探索集中在“葵”这个主题上,他说,自己就是一株写满了故事的“老葵”。
最初打动许江的那片葵园在伊斯坦布尔马尔马拉海的土耳其平原。褐色的葵园已经老去,近乎焦枯的葵盘,齐刷刷朝着同一个方向,像一群老兵在等候最后一道军令,不远处,是沉默的特洛伊古城。许江热泪盈眶,他觉得,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内核。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有着特殊的青春和人生经历:有向阳花的记忆,充满集体主义的激情,以奉献和牺牲为荣,经历过阳光和风雨,而现在,他们正在老去。
从此,许江每年都去各种葵园,12年来,已经记不清看过几十几百块葵园。这些葵园,有完美的新生小葵,枝叶青翠,在阳光下发出耀眼金光;有新熟的葵盘,低下了沉甸甸的脑袋。但最让许江动容的却是那些饱经了风霜,沧桑、黝黑的葵园。2012年在新疆阿尔泰,许江问当地农民,“这里有没有上千亩的葵园?”农民回答:“我们没有几千亩的,我们只有十万亩的。”然后带着许江来到了那片壮观到无法形容的葵园,一直延伸到天际,葵盘大如脸盆,割下来的葵秆,堆起来如一座小山!那种震撼令他难以忘怀,后来,这片像山一般的葵杆在许江的笔下出现了很多次。
“这些葵啊,不断牵着我,打动我,葵的生命之重,不在于它们的灿烂,而在于历尽劫难后的激情与坚强。”
为了找到灵感,找到生动的葵园,这些年,许江总在路上。
2009年冬天,冰封大地,许江驱车到内蒙古雪原深处,寻找一片“道听途说”的葵园。茫茫雪原,转来转去,始终没找着。突然,远远的天边出现了一个墨点,越来越近,正是苦苦寻觅了一天的葵园!这片葵园,葵盘已经不见,枝干已经凋零,但还是桀骜地站在雪地上。边上的农民告诉他,葵在草原是一种非常草根、非常常见的植物。一片土地如果太贫瘠,农民就会种上葵,到了秋天,一把剪子将葵盘齐刷刷剪去,留着枝干,等它肥田。所以许江眼前的这片葵,枝干依然伫立在雪地当中。“那种忧伤,那种挺拔,那一刻深深击中了我!”以这片葵园为题材,许江画了《青葵》。
7月,南北湖那片葵园,再次打动了许江。没有人知道风雨之夜发生了什么,眼前的葵园一地狼藉,但浩劫后的阳光下,几株葵又骄傲地把头扬了起来。“葵就是人,我想把背后看不见的坚强和内涵发掘出来。”
许江坚守自己精神深处那片葵园。“我不画完美的葵园,这样的葵园没有经历过荒旱和风雨,看不到倒下的和坚守的意向,看不到对人生的理解。”许江要用葵园表达对磨砺、对沧桑的尊崇,就像在一种旷日持久的努力中,俯瞰属于岁月本身的沧海桑田。
“12年画一葵,葵园大地,常画常新,铸炼人心。”许江说,他抓住的不仅是葵园的变化,也是自己生命的变化,一代人生命的变化。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0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