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蓝皮书: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七成 

15.05.2014  15:23

  2013年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的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逼近700万大关,而我国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是本世纪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

  13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科院共同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去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1.9%,平均月起薪为3378元。学历越高起薪仍越高

  《蓝皮书》显示,根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年6月对21个省份3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为71.9%。从学历层次比较来看,其中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为86.2%;从学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最低,为44.3%;从性别来看,男性初次就业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初次就业率(77.3%)高出女性(65.9%)11.4个百分点。

  《蓝皮书》指出2013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平均为3378元。其特点为学历越高起薪越高,其中专科生为2285元,本科生为3278元,硕士生为5461元,博士生为8800元,各层次的高等教育收益率都很高。其次,男性收入高于女性,原因主要是所从事的职业和学历等因素的不同,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歧视。

  然而,学校层次高并不能够直接带来高收入。《蓝皮书》指出,“211”重点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为3157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793元,高职院校为3291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610元。就业地区之间的毕业生起薪呈现中部低、两头高的特点,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8倍;其中,京津沪为5419元,东部地区为3148元,中部地区为2882元,西部地区为3167元。此外,不同就业地点、工作单位性质、不同行业的起薪均存在差异。“民办园”未解决“入园贵

  《蓝皮书》指出,学前教育事业自2010年以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公办幼儿园数量明显上升的同时,民办幼儿园数量也出现持续增长,占比68.8%,幼儿园结构性质量指标(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班级规模、生师比等)有明显改善。

  《蓝皮书》指出,学前教育公平性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公共财政倾向于投入公办园,而“公办园”资源往往被优势群体家庭儿童所享有;普惠性“民办园”建设并没有根本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园贵”问题;农村县镇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相比保教质量还存在巨大鸿沟;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还不能享受有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

  《蓝皮书》建议,政府对公办园的财政投入应该以服务弱势群体家庭儿童为条件;在幼儿园价格管制方面,可以考虑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实施梯度收费政策;加大对农村和县镇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的财政投入等。应试成中小学生自杀根源

  根据搜集的2013年全年中小学生自杀案例79例,《蓝皮书》指出,中小学阶段自杀率最高为初中,学生自杀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中小学阶段男生自杀现象却较为突出,比例高于女生。比照年龄和年级,自杀率从小学6年级开始攀升,其中初中最高,高中次之。

  《蓝皮书》显示,从自杀意愿来看,留有遗书的中小学生几乎都表现出对生命和亲情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大多数中小学生自杀具有突发性,是当时压力下的瞬间意志力崩溃或一时冲动。从时间上来看,中小学生上半年的自杀率高于下半年,其中4至6月份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高峰期。《蓝皮书》指出,从自杀成因来看,压力主导型自杀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中占绝大多数,包括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相约自杀四个主要类别。(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