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通往2016有四块大石 两岸政策有待检验
中新网5月26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蔡英文相隔两年重掌民进党,尽管支持她当选的票数高达九成三,但她的眼前并非是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反而是充满岩石坑洞的崎岖山路。而两岸政策、党务改造、“七合一”选举以及找回公民社会信任,是她通往2016“最后一哩路”的四块大石。
苏贞昌退出让这场原本“二个太阳”的党主席选举,只剩蔡英文独自闪耀;能否借党主席直取2016门票?想争取2016大位,端看她有无决心搬开这些绊脚石,过去她没说清楚的、说不清楚的,依然得受到检验,无从模糊。
两岸政策是民进党软肋,2012年败选,党内两岸政策大辩论呼声不绝于耳,苏贞昌虽恢复“中国事务部”、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却空有架构,未能形成两岸政策转型的具体政策。如今蔡英文是要持续冷冻、搁置?或积极解决争议?党内三个互相矛盾的决议文要否检讨、盘整?
蔡英文年初曾遣幕僚林全率团登陆交流两岸经贸,当时以民间名义或有理由事前不公开,但未来要如何能依她所言,在民主、透明机制下展开交流?如何“重质不重量”?均有待检验。
民进党改革呼声已非头一遭。2008、2012年败选后党内都有检讨呼声,却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近两年,民进党沦为“跟进”党,无法提出引领社会改革的有感主张,许多年轻人因而对民进党保持距离。
此际,蔡英文能否大刀阔斧斩断党务陋习,乃至世代交棒、扩大青年参与、找回公民社会信任?尤其当公民团体已宣告投入年底“七合一”,如何打赢选战,特别是尚未整合的台北市,更是难题。
从苏贞昌经验看,民进党主席一职两面刃,有“载舟覆舟”风险;蔡英文或许不满,几年过去了,为何不少人仍以“空心菜”嘲讽?直言之,大众期盼的是有具体主张及魄力、而非只会重复跳针谈“民主审议程序”的领导人。
这场“稳赢”的党主席选举已落幕,接下来就看蔡英文能否跑赢最后一哩路的障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