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五年爬坡越坎迎来发展黄金期

13.10.2016  18:36

全面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城市经济新业态逐步形成。(蕉新 摄)

  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蕉岭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也是蕉岭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幸福感最强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蕉岭全县上下坚持振兴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原中央苏区和粤东西北两大振兴政策,扎实推进“三大抓手”,积极构建北部新型建材产业、中南部长寿健康产业的“两区两业”发展新格局,全力加快赶超发展,实现结构性进步、历史性跨越,迎来发展黄金期。

全力加快塔牌600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涂永平 摄)

  科学谋划发展势头强劲

  曾几何时,面对淘汰450万吨落后水泥产能,导致税费减收2亿多元、财政收入锐减50%的严峻形势,蕉岭县上下同心同德,克服各种困难,全力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打造北部区域新型建材百亿产业和中南部区域长寿健康百亿产业“两区两业”,奋力开创蕉岭振兴发展新局面。

  五年来,蕉岭确立的“以项目为王,用结果说话”的工作理念,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追求;“功成不必在我”的长远发展理念,已成为基本导向。在这些科学务实理念的引领下,蕉岭先后采取了“堵缺口”“稳增长”“加快发展”“赶超发展”一系列举措,走过了经济发展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征程,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成果。今年,该县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的良好势头。1至8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9亿多元,同比增长28.87%,增速居全市第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工业投资12.4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继续领跑各县(市、区),县域经济呈现出增长快、后劲足的局面。

新农村建设让乡村更加美丽和谐,群众更加幸福安康。(祝发意 摄)

  锐意进取产业转型升级

  总投资40亿元的塔牌600万吨水泥生产线获得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的核准,目前正快速推进。全面建成投产后可从经济上再造一个蕉岭;全县400万吨水泥粉磨站、油坑30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皇马150万吨水泥生产线技改、广福精化增资扩产项目动工建设……近年来,蕉岭的新型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后,得以强势发展。预计到2018年,全县实现水泥总产能2500万吨,产值88亿元;其他新型建材产值达16亿元,全县新型建材产业将在梅州市率先打造成百亿产业。

  2014年5月蕉岭成功跻身世界第七个“世界长寿乡”,吸引了奥园集团、碧桂园集团、铁汉生态公司等众多知名企业进驻蕉岭,加快发展健康养生、健康食品、健康用品产业,蕉岭(北京)健康长寿产品展销暨电商中心、寿缘饮品公司山泉水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铁汉生态大健康产业园、奥园长寿食品种植加工生产基地、逾世纪生物科技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建成7大农产品生产基地、7家规模以上长寿健康食品企业,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新培育家庭农场115家,长寿健康产业稳步提速。佰霖荧光、永旺科技首条生产线投产,成长为新的规上企业;洋臣A家家居产业园首期工程建成投产、直营中心开业,固特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金发纸业增资扩产项目动工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亮点纷呈,后劲十足。

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连志城 摄)

  统筹兼顾城乡美丽蝶变

  五年来,蕉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5亿元,是历史上基础建设投资最多的时期。投入13亿元在交通、农田水利、污水处理、电力、通信等城乡基础设施领域建成一大批重大工程,全面完成205国道改造、“一桥五路”、286公里县村公路改造、17座桥梁维修建设等城乡桥路工程,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潭灌区改造及6宗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县城主要街路全部实现沥青化,城乡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扎实推进桂岭新区建设,蕉岭迎宾馆开业运营,碧桂园商住项目基本建成,长寿新城、奥园广场商业综合体、桂岭学校、景川长寿酒店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桂岭新区起步区初具规模,“一河两岸、生态宜居”县城总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扎实推进“十村示范、百村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七星伴月”的新农村建设格局,获授中国传统村落4个,省宜居示范城镇2个、示范村庄2个,广东名村3个,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完成碳汇林改造3.9万亩、生态景观林带53.2公里,建设市级森林公园1个、县级森林公园2个、湿地公园1个,创建省级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30个,森林覆盖率达79.3%。

国内技术领先、生产超声波健康产品的固特超声公司。(陈晓光 摄)

  探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

  近年来,蕉岭全力推进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全省第一个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一个成立全省首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第一个完成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全国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省农村普惠金融试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入选全国创新典型。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镇级“一办一中心”改革被评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优秀项目”,村居治理创新获誉全国基层治理改革样本。省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县高分通过验收,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县、镇、村(社区)三级全覆盖。引导成立村民理事会,发展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共建共享民生持续改善

  蕉岭高度重视办好民生实事,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42.5亿元,财政对民生投入占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从201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万元,干部职工工资待遇大幅提高,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实现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和五保老人供养标准不断提高,高龄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县级康复医院,首创山区县残疾人免费康复医疗救助机制。爱心自行车服务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完成621套保障性住房、910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8个镇“教育强镇”通过复评验收,成功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高考本科、专科线以上入围率连续九年保持梅州各县(市、区)第一。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县镇“医联体”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两轮40个重点帮扶村、1.1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扎实推进平安建设,有效维护社会治安,县公安局再度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

  从严治党为民务实清廉

  蕉岭全面落实党管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深入广泛开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五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和日常监督,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顺利完成镇级和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48个,党在基层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党代表参与决策和监督、示范、桥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重要成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推进廉洁城乡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严肃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明显净化,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完善,全县崇尚实干、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氛围更加浓厚。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今后五年,蕉岭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振兴发展主题,坚持特色发展主线,以“建成梅州绿色发展先行地”为统揽,在梅州“一区两带”建设大局中找准定位,建设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绿色蕉岭,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的具体奋斗目标是:

  建设实力蕉岭。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绿色发展的典型、样板。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实现GDP112.6亿元,人均GDP5.2万元,五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1%和10.4%,GDP和人均GDP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及全市平均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9亿元,年均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0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型建材和长寿健康两大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大关,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建设活力蕉岭。发展条件不断优化,交通实现“内畅外联”,建成潮汕平原北上开拓腹地的重要枢纽。继续发挥好农村基层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主动承接中央和省委安排的改革试点,率先在重要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牢牢抓住梅州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中建成“世界客都”的机遇,以国际思维、开放眼光,拓展合作空间,全面深化对台交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圈,努力在招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粤东西北科学发展新高地。

  建设美丽蕉岭。更加善于统筹城市和农村“两个大局”,到2020年,完成桂岭新区建设,再造一个新蕉城,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文明向上蔚然成风。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9%以上,县城绿化率达到58%以上。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充分的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以上,年递增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以上,年递增12%。

  本版撰文:涂永平  陈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