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结合文物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走出良性循环路子

27.11.2015  11:26
先后成功将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罗福星故居、石寨土楼、南磜观察第、林修明故居、赖寿官夫妇墓申报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比较有科学、艺术、历史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夯实了各级文保单位的基础...

美丽乡村逢甲村一角。

  蕉岭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加大投入整合文物资源,挖掘其客家文化内涵和人文魅力,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培育地方文化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物保护走上了“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路子。今年1至10月,蕉岭旅游收入达21.8亿元,比增43%。

  科学保护文化遗产

  周末,蕉岭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石寨古村等美丽乡村建设点人潮涌动。人们纷纷利用闲暇时间走进美丽乡村建设现场,看田园、赏古迹、购特产。

  近年来,该县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完成了石寨土楼和丘逢甲故居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了石寨土楼树德楼、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罗福星故居、桂岭书院、谢晋元纪念馆的修缮及石寨土楼方楼的抢修。今年,该县又编制了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建筑消防工程设计方案,谢晋元故居保护规划大纲,并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蕉岭县文保部门负责人说,在近年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蕉岭县以丘逢甲、谢晋元、罗福星抗日三英杰和客家围屋建筑为切入点,扎实开展挖掘整理名人名居资料、建立规范“四有”记录档案、划定保护范围、健全管理机构、测绘地形图及建筑现状图等一系列文物保护管理基础工作。

  据介绍,该县对8个镇97个行政村1418个村民小组田野文物进行实地调查,共核查了673处摸查点,调查登记178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新发现142处、复查36处,调查登记消失不可移动文物27处,普查数据全部通过国家审核验收。其中有传统民居、书院、牌坊、石楣杆、烽火塔、桥梁、水利设施等,涵盖了蕉岭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是展现蕉岭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是蕉岭历史文化遗产的精髓。

  合理利用文物古迹

  “土楼古迹就是我们的财源。”蕉岭县石寨村民由衷感谢政府修缮保护土楼,建设美丽乡村,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就能赚钱,村民们自觉加入到维护古迹风貌安全中来。

  该县文保单位负责人说,该县准确把握区域文化资源的现状和特色,让百姓从中得到实惠,文物事业呈现出“保护-利用-保护”良性局面。

  该县成立蕉岭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业务指导及窗口单位的日常管护,统筹协调指导全县的文物保护工作,镇级相应设立由基层站所组成的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村级聘请文物保护员,形成了县、镇、村的三级管护网络。同时,通过找专家指导、组织学者研究,为文物升级保护提供政策、项目、资金、资料等支持。先后成功将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罗福星故居、石寨土楼、南磜观察第、林修明故居、赖寿官夫妇墓申报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比较有科学、艺术、历史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夯实了各级文保单位的基础保护工作。

  (黄麟胜  涂永平  陈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