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菜到底还可上餐桌吗?专家:少量进食有益

22.03.2015  12:12

  ●本报记者  秦秋霖

  日前,一则餐桌上常见的蕨菜致癌的说法在微信朋友圈传开,这让吃货们有些不淡定了。鲜绿脆嫩、滑爽可口的蕨菜在梅州地区老百姓家里可谓是家常菜,且一些饭店都有相应的菜品,如蕨菜炒肉、凉拌蕨菜等。那么,蕨菜真的不能食用吗?日前,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了市营养学会会长、市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张琳。他表示,虽然蕨菜中含有致癌成分但并非不能吃,只要食用前处理干净,且少量进食还是有益的。

   加工后风险降低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研究表示,蕨菜有致癌、诱癌、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蕨菜中含有的原蕨苷和亚硝酸盐这两种确实是致癌成分。”张琳告诉记者,原蕨苷与蕨菜生长时间有关,而亚硝酸盐则与生长环境有关。虽然蕨菜富含人体需要的较多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膳食纤维等,但由于野菜生长于腐质土壤和潮湿地方,环境不可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食用蕨菜不当则易致癌的几率。

  针对网上“蕨菜致癌”的说法,为了弄清楚真实原因,张琳就曾于去年10月专门进行了一次实验。经过检测,他发现只要将蕨类正确加工处理后,其亚硝酸盐大大减少,致癌成分显著降低。所谓的正确加工处理就是,蕨菜食用前经沸水烫后,再浸入凉水中除去异味,每隔2小时换一次水约浸泡12个小时(流动水更佳),便可食用。

   勿长期吃蕨菜

  又是一年阳春三月,在我市山区土质湿润、肥沃、土层较深的向阳坡上生长着不少人们喜爱的餐桌“宠儿”--蕨菜。它的嫩叶刚刚长出,还处于卷曲未展时,人们便将它采摘下来,以备食用。

  据了解,蕨类的品种有鹿角蕨、荚果蕨和肉桂蕨。而我市的蕨类以红肉的肉桂蕨居多,青肉的荚果蕨次之,鹿角蕨常出现在北方。张琳表示,至目前为止,该院暂未收治过食用蕨菜中毒的病例。“这就如同腊肉等熏制品,虽然吃多了不好,但偶尔吃点也无妨。”他提醒市民,一定要注意食用量,不要一次吃太多,也勿长期吃蕨菜。同时,他建议,一个星期不要超过三次,每次每人食用量控制在半斤以内。

   摘选蕨菜有窍门

  如今,不少蕨菜已走入市场。日前,记者在走访梅城菜市场时发现,蕨菜已开始陆续上架供市民选购。然而,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人表示从未听过食用蕨菜致癌一说。“任何东西吃多了都不好,只要适可而止是没问题的。”正在选购蔬菜的市民陈先生如是说。

  为此张琳提醒,市民在野外采摘蕨菜时做到“两不要”,防止食用过多的亚硝酸盐:一是不要扒开泥土以下的部分;二是长出叶的那部分蕨菜不要。他还支招说:“在市场选购的消费者可买浸泡的较涨和鲜嫩的蕨菜。千万不要挑选太小和太老的蕨菜,这些蕨菜由于生长时间长,含原蕨苷较多。”此外,他还建议市民采摘的蕨菜要尽快食用,若放的时间越长含有的亚硝酸盐则越多,对人体的伤害则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