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藏族女孩在深治疗 援藏干部全额资助

25.08.2014  10:03
20年间,粤藏两地携手同行,谱写了无数血浓于水的故事,援藏干部因偶然机会得知需要帮助的藏族小孩,不仅马上义无反顾地给予帮扶,甚至在结束援藏工作返回广东之后,依然默默地支持帮助着他们。

广东企业在当地建立的灵芝种植基地。随着广东援藏工作渠道的拓宽,大量技术、医疗、教育等方面人才走进当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张由琼 摄

23岁的藏族女孩强巴卓玛拄着拐杖,在二姐的搀扶下,在医院的走廊上慢慢走着。

她走得很认真,每走完一步,还抬起头来向众人笑笑。而就在半年前,因车祸导致右腿膝关节强直畸形的强巴卓玛还只能躺在床上,连站起来都是奢望。

时间回到2013年。察隅县广东省援藏工作组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了躺在家中一年多的强巴卓玛。和强巴卓玛一起被送到深圳接受治疗的,还有另外两名藏族女孩,16岁的罗布卓玛和15岁的拥曲珍。

20年间,粤藏两地携手同行,谱写了无数血浓于水的故事,无论是这三名藏族女孩的故事,还是墨脱县门巴族罗布扎西一家受援助的故事,都是其中的个案。采访中,报道组听说过无数这样的故事:援藏干部因偶然机会得知需要帮助的藏族小孩,不仅马上义无反顾地给予帮扶,甚至在结束援藏工作返回广东之后,依然默默地支持帮助着他们。这些可爱的人们,既是廿载粤藏情的传承,同时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个个藏族年轻人的人生梦想,因为广东援藏而得以梦圆。

三个女孩的人生转机

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南方日报记者见到了强巴卓玛。她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总是笑着。

强巴卓玛是家中三姐妹的老幺,一岁时丧母,爸爸布卓未再娶,还有一个91岁高龄的爷爷。家里平时靠爸爸种点青稞、小麦和玉米维生。2012年1月的一天,强巴卓玛和二姐搭乘一辆拖拉机去转山,途中遭遇车祸,两姐妹双双受伤。后来二姐伤愈出院,强巴卓玛却落下了残疾。

担任察隅援藏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务副书记的深圳援藏干部王建文和常务副县长李劲章等人,在一次走访中偶然走进了强巴卓玛位于上察隅镇翠兴村的家。当时,她的右膝关节已经无法弯曲,外露的骨头已然坏死。

与强巴卓玛相比,另外两名年龄更小的女孩则很腼腆。

拥曲珍从小父母病亡,哥哥姐姐先后被人收养,她则寄养在姨妈家。因右侧先天性小耳畸形、外耳道闭锁致耳聋,右侧听力完全丧失,拥曲珍在深圳进行了右耳整形手术。她有点羞涩地告诉记者,“以前头发很长,绑起来的时候总要留一小撮遮住右边耳朵,以后就不用了。

我们交谈时,罗布卓玛安静地抱膝坐在病床上。罗布卓玛家住察隅县古拉乡日托村,每年有半年时间因大雪封山而无法进出。在她出生8个月时因家中发生火灾,导致她的面部及颈部严重烧伤,形成陈旧性疤痕,并导致小耳畸形、爪形手。拥曲珍悄悄告诉记者,罗布卓玛以前留了一头及腰长发,也总是用头发遮住大半边脸,经常低着头。

与察隅县广东省援藏工作组的相遇,让这三名女孩各有不幸的人生故事,发生了转机。

女孩与医生共同努力

在深圳,医生为了消除三名女孩的病痛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罗布卓玛的主治医生王峰说,罗布卓玛的手术难度不大,属于常规手术,但要耐心地分批进行,下一步是耳朵再造,一年后便可完成治疗返回西藏。拥曲珍右耳整形手术难度相对较小,目前也已进入最后的人工造耳阶段。

但强巴卓玛的情况让医生犯了难。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一科副主任张世权教授是强巴卓玛的主治医生。他告诉记者,虽然该院骨科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每年收治大量骨科疑难病例,但像强巴卓玛这样严重而复杂的病例以前从未见过。

在听完主治医生的病情介绍后,强巴卓玛坚持要做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因为她知道,这是她站起来的唯一希望。

强巴卓玛的心愿,让张世权感觉“压力山大”。张世权说,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强巴卓玛的膝部贴骨瘢痕组织上有个不起眼的小洞直通骨头,医学上称为“窦道”,如果不进行手术,发展下去会导致慢性骨髓炎,最终可能被截肢。

在经过周密的专家会诊之后,医院决定对强巴卓玛分期施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及马蹄足畸形矫形手术,这是广东省首例高难度、高风险的合并潜在炎性病灶的畸形强直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在全国亦属于高难度复杂病例。

2月8日,也就是春节假期结束的第二天,张世权主刀为强巴卓玛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手术,为强巴卓玛的右腿进行彻底矫形后装上了美国进口人工膝关节,5月4日进行的第二次手术也非常成功。

手术结束后,强巴卓玛跟远在西藏的父亲布卓通过电话。强巴卓玛在电话中告诉父亲,她的右膝关节已经可以弯曲90度。“我在深圳过得非常好,吃了好多好吃的饭菜。

为了他们的希望和未来

采访中,三个女孩都没有掉过眼泪,反而是她们的家人数次落泪。

记者从察隅县城驱车三个多小时,来到拥曲珍的家乡——下察隅镇嘎堆嘎美村时,她的姨妈其红正在山下干农活,听说我们到来才匆忙赶回。在援藏队把拥曲珍接去深圳治疗时,乡亲们还在村里开了一个隆重的欢送会。

其红对记者一再念叨着,有爱心人士关心拥曲珍,她非常高兴。说起姐姐(拥曲珍的母亲)刚去世时的情景,其红不禁潸然落泪。但她又擦干眼泪笑着说,“现在好了,现在好了。

一同来到深圳的罗布卓玛的妈妈白玛措姆也是说着说着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说她喜欢逛深圳的公园,爱这里的花和绿草,还有这里的高楼大厦。

如今,三名小女孩对未来都怀揣梦想。

今年上初二的罗布卓玛成绩很好,考过全县第一。她说,回西藏以后她想继续读书,将来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拥曲珍的理想是当电视播音员。强巴卓玛说,回西藏后她想考西藏大学,将来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王建文告诉记者,援藏队员的家属利用业余时间帮3名女孩及陪护人员租房子、购置日用品和食品等,负责来往接送,并经常到医院看望慰问。这三名藏族女孩全部的治疗及生活费用(含3名陪护人员的全部费用)预计约需130万元,全部由工作组负责筹措。

对一个家庭来说,一个孩子也许就是所有的希望和未来。”王建文说。

南方日报记者 吴哲 唐柳雯 谢思佳发自西藏林芝、广东深圳

智力援藏

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2000年以来广东援藏队累计为林芝地区培训党政干部和技术人员3万多人次

在以民生为龙头、智力和产业为两翼的“一个龙头,两翼齐飞”格局中,智力援藏作为“软援藏”的一翼,在广东援藏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0年来,广东援藏工作积极拓宽渠道,利用广东大后方的人才优势,从技术、医疗、教育等多方面争取人才引进和派出培训。以人才培训工程为主要抓手,通过多种方式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也促进当地干部群众发展经济能力的提升。

在广东援藏队的努力下,地区广播电视中心、地区图书馆、妇幼保健院大楼、林芝广东实验学校等一大批公共服务项目拔地而起,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以来,援藏队共安排资金5436万元,设立了“人才培训基金”和“粤藏育才基金”。2000年以来,累计为林芝地区培训各类党政干部和技术人员3.04万多人次,组织59批400多名各类专家学者到林芝地区开展短期技术援藏。2009年以来在广东开办内地民族班共招收西藏生源5567人。

举措

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2000年以来广东援藏队累计为林芝地区培训党政干部和技术人员3万多人次

打造当地升学率最高学校

林芝县布久乡小学有着崭新的教学楼和整洁的学生宿舍,丝毫不逊于内地的学校。从教室窗户望进去,可以看到用汉藏语分别写成的图文并茂的黑板报,稚嫩的文字间透露出掩盖不住的童真。

布久乡小学副校长格桑多布杰告诉记者,在广东援藏队的帮助下,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先进水平,但专业教师队伍的缺乏依然令他忧心忡忡。目前全校有18名老师,其中汉语、藏语和数学老师各6名,而英语、美术、音乐等专科老师,均需由外来的支教志愿者承担。

格桑多布杰所担忧的,也正是广东援藏干部一直在努力帮助当地解决的问题。

在林芝当地,广东第七批援藏干部吴珍珠和她的“爱心妈咪”朋友们的故事广为流传。

林芝地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吴珍珠,一到岗就开展调研,很快她明确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素质。随之,《林芝地区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林芝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等文件出台,推进林芝地区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在各类学校开展赛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还有送教下乡、地区赛课、书信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家工作热情。

此外,广东援藏队广泛发动广东教育资源优势,2013年协调落实了15名广东骨干教师首次赴林芝支教1年,2014年又协调落实15名广东骨干教师、14名教师引进人才和10名湛江师范学院优秀音体美专业大学生共39名将赴林芝支教1年,缓解民族地区师资紧缺问题。同时,主动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去年12月份选派地区教育干部、校长和骨干教师32名到广东7个市开展持续1个月的考察培训、教学观摩和跟班学习。

据吴珍珠介绍,建于2009年的林芝广东实验小学,所有老师都已去过广东交流,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如今已成为当地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如今,广东已有近10所中小学与林芝地区学校结成友好学校。

而在工作之余,她更关注贫困学子,发动朋友开展“爱为梦想插上翅膀”活动,迄今已有4位爱心妈咪为7位中小学生提供直至读完大学的资助金;又发动“让书香飘进雪域高原”捐书活动,将各界朋友捐赠书籍3000多册送至学校。

广东医生在西藏成为品牌

在当地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去年8月份,一名游客因乘坐的大巴发生车祸而受伤,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压迫,如不及时手术很有可能下肢瘫痪。幸运的是刚好有一批南方医院的专家在林芝义诊,其中就有一名脊柱外科医生。而且广东还给林芝捐了一台远程诊疗系统,于是通过远程诊疗,在林芝的外科医生跟后方南方医院的专家视频交流确定了诊断方案,并成功完成手术。如今这个远程医学会诊中心已经建立并继续发挥作用。

广东医生在西藏,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代表一种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精神。我们弘扬这种精神,又学习了西藏精神。”广东第七批援藏干部、林芝地区卫生局(计生委)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张立峰说道。

张立峰介绍,在广东第七批援藏干部中,来自医疗卫生系统的最多,共有7位。他告诉记者,医疗卫生人才缺乏是阻碍当地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当地地委组织部支持下,援藏队大力引进卫生人才,一年来共引进医疗卫生人才8批50人,定期组建援藏医疗队,快速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去年以来医疗队到农牧民藏民家免费送医送药,共开展义诊16场,合计为群众诊疗服务约6000多人次,免费发放了60万多元的药品。

同时,广东援藏队通过“输血”带动“造血”,由援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训当地卫生人员,要求援藏医疗卫生人才做到“一个人才带动两个技术骨干带出一个学科”,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与广东各有关医院的“专科结对”工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利用广东优质医疗资源为林芝地区集中解决重大疾病或疑难杂症,提高林芝地区医疗卫生水平。

广东第七批援藏干部、林芝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于瑞丽,此前是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来到林芝之后,她着手制订了一套三年规划体系,从人员培训到医生培养,填补了林芝地区精神卫生领域的空白,计划也得到林芝行署的大力支持。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的陈慧是一名儿科医生,担任林芝地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在自称“作为儿科医生的本能想做点事情”的她与广东援藏队其他同事的努力下,林芝地区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建设项目已经开工,今年内投入使用。同时林芝地区百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治工程已启动,已有6名先心病患儿被送往广东免费手术治疗。

对话

林芝地委书记赵世军:

广东援藏最大特点是注重创新方式

南方报业:您觉得广东的援藏有哪些突出特点?

赵世军:最大特点是注重援藏方式创新。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提升援藏工作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抓手,把广东先进理念、工作方法同林芝实际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援藏工作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援藏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林芝实际的援藏之路。

在援藏内容上,实现了从注重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向民生领域特别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从单纯的项目建设向扶持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从单一的干部援助向综合性人才、技术、智力援助,从干部援助地县向干部援助基层乡镇延伸,从无偿援助向促进粤藏两地交流合作等五个转变,进一步拓宽了援藏领域。在管理模式上,采取“资金统筹、项目统筹、干部统筹”的方法,有效整合援藏资源和力量,打破了以往“一市对一点”的做法,使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在援助机制上,通过“交支票”与“交钥匙”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强大合力。在项目资金管理上,采取援藏项目资金“双审、双签、双管、双覆盖”模式,把援藏项目资金与地区财政统筹使用,并把援藏资金和项目更多地向农牧区倾斜、向民生领域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援藏资金效益,走在了全区前列。

南方报业:广东着力提升当地发展软实力,多年来在教育、医疗、工程等领域广泛开展送教带训、技术交流,取得了什么成效?

赵世军: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在做好物资、资金、项目援藏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科技、医疗等本地人才的培养,取得了良好实效。首先是拓宽了本地干部群众的视野,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组织当地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农牧民群众赴内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选派当地优秀干部、人才前往广东实训基地和派出单位挂职锻炼,着实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能力才干,仅第六、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就组织了160多批、1800名干部赴粤培训或挂职锻炼。

其次是提升了本地干部的能力。先后研究制定人才培训规划,设立专门人才培训“基金”,开辟“广东援藏论坛”,为林芝培训了一大批涵盖教育、卫生、财会、旅游、司法、环保、科技等各个门类,人员包括公务员、村官、专业技术人才和农牧民等人才,更新了他们的管理理念,提高了工作能力。截至目前,仅医疗卫生知识培训班就举办了600余期,培训人员达3万余人次。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内地专家教授送教到林芝,减少外派培训成本。与此同时,在广东省原有的每年选派一批医疗队、支教团和“健康直通车”进藏的基础上,深圳市、珠海市等也都选派医疗队到墨脱等偏远县乡开展医疗志愿服务,极大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助推了林芝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林芝本地人才的能力素质,集聚了一批科技带头人和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人才,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本地人才队伍,为林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的智力保障。

南方报业“1+X”联合报道团

谢思佳 吴哲 林旭娜

本版主笔 南方日报记者 吴哲 林旭娜 实习生/许珩(除署名外)

策划:莫高义 张东明 王更辉

统筹:郭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