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食药安办提醒:野蘑菇三年夺走八人生命 无法有效鉴别最好别采食

12.05.2016  09:41

东莞时间网讯 (记者  邓文燕)昨日,《 东莞时报 》报道了《采食野蘑菇,大岭山5人中毒》,这也是今年东莞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药安办)报的首宗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此前,东莞市疾控中心专家曾对2012年-2014年三年东莞47起食物中毒进行统计分析,食物中毒死亡9人,其中8人是误食野蘑菇而中毒,野蘑菇已成“头号毒物”。身边很多朋友疑惑,各地采食野蘑菇中毒的 新闻 报道不少,为何依然有误食野蘑菇人中毒。就在前日,市食药安办还发布了《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分析市民误食毒蘑菇的原因,多为野外采集野蘑菇误食所致,也有食用了购买的干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经营餐馆就餐后引起不适的例子,还有轻信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误食中毒。市食药安办提醒,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特别提醒1:

别再自采野蘑菇

野蘑菇中毒多因野外采集误食

据《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分析,在广东,引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多为野外采集误食所致。

一是误食了与食用菌相似的种类。由于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因而一般人就很容易会误食毒蘑菇中毒了。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大多数都说是以前曾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种类。

第二种蘑菇中毒的情况,是野生食用菌中混杂了有毒的种类,市民食用了购买的这类干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经营餐馆就餐后出现不适。原因可能有:一是餐馆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品种不纯,野生食用菌产品中混杂了不适宜食用的菌类。二是食用者一次食用过多的菌类,肠胃不适应,按中医的说法,一些野生食用菌“性寒”,部分食用者因个人体质的适应性问题,食用量较大时会产生各种不适的症状,这种情况出现时往往同桌一起食用的其他人员并无不良的反应。三是野生菌没有完全熟透,部分野生菌种类只有熟透时才可食用;未熟透时它会带有一定的毒性,食用后即可能产生不适,食用者在用食火锅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特别提醒2:

毒蘑菇肉眼难辨

别轻信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上说,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

发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于相信了一些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据调查,曾多次有中毒者说他们认为“毒蘑菇与生姜、大蒜或大米相遇会变色”,他们所食用的是试过没有变色的蘑菇,结果还是中毒了。目前民间流传的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

因此,东莞市食药安办一再提醒,毒蘑菇肉眼难以辨别,预防毒蘑菇中毒,就是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科普

10种常见毒蘑菇,千万别采来吃

1  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剧毒)

习性:常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为菌根菌,大量出现于广东三四月,五至七月也有少量出现。

毒性:剧毒,一个约50g(一两)的致命白毒伞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

2  灰花纹鹅膏(剧毒)

习性:夏秋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地上。

毒性:剧毒,在湖南、江西因误食此菌曾发生多起多人死亡的恶性中毒事件。

3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剧毒)

习性:夏秋季生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地上。

毒性:剧毒,是目前我国已知毒性最大的4种剧毒鹅膏之一。

4  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剧毒)

习性:夏秋季丛生或簇生于腐木桩旁。

毒性:中毒后主要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病症,严重者会死亡。

5  粘盖包脚菇(剧毒)

习性: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或草地上。

毒性:极毒。可使人中毒致死,其毒素不明。

6  铅绿褶菇

习性:夏秋季群生或散生,喜于雨后在草坪、蕉林地上生长。

毒性:该菇所含有的毒素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有些具有类似白毒伞的毒性,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进食量大时也会致命。这是近年广东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种类之一。

7  格纹鹅膏

习性:夏秋季于针叶、阔叶林中散生或群生。

毒性:格纹鹅膏在有些地区的市场上被作为食用菌出售,但它含有微量鹅膏肽类毒素。

8  沿丝伞

习性:夏秋季丛生或簇生于腐木桩旁。

毒性:本种毒性与簇生黄韧伞相似,应避免食用。

9  古巴光盖伞

习性:夏季喜欢群生或单生于牛马等动物的粪便上。

毒性:所含有的毒素主要为色胺类物质-裸盖菇素。主要引起神经性毒性症状,毒性反应快。古巴光盖伞毒素含量较高,并以其致幻作用而著称,可造成时空感觉的错乱或昏迷,服用量大时也可致死。

10

小毒红菇

习性:夏秋季散生于混交林中地上。

毒性:有毒。含胃肠道刺激物,食后引起中毒反应。

吃货们,注意了注意了注意了

这些毒蘑菇鉴别方法不可靠

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广东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伞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它无毒。

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4.“受伤变色、流汁液的  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