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一明末古村火了 德国人都来学其修水渠

19.10.2016  12:37

虎门“逆水流龟”村堡。

村堡正门前面是一道水泥桥,以前为木桥。

东莞时间网讯 逆水流龟村堡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为虎门白沙人郑儒所建。郑儒是明末进士,官至太寺少卿(古时为四品官)。直巷尽头左手边的房屋,为创建人郑瑜所居住,房屋大部分已倒塌。屋内有一淤塞的井,相传是可直通村外的暗道。

为何取名逆水流龟?因布局取形 长寿 灵龟,北面有龙潭水迎面而来,龙潭水顺流而下,形成小河,村堡的位置是小河最后的积聚地,龟头向龙潭水逆水行走,故名“逆水流龟”。又因村堡四周是18米宽的护村人工河,人们也称该村堡为白沙水围村。

村堡取形于龟,四角望楼为龟足,北楼呈龟头,南楼原有吊桥为龟尾。1条正巷、4条横巷、72间房屋,整齐有序如龟甲,便于防卫。环绕村堡的是18米宽的“护城河”,一潭碧绿如玉的溪水,不动声色地将村堡与外界隔开。

村堡正门前面是一道水泥桥,以前为木桥,是出入村堡的唯一通道,也是这只逆水流龟的龟尾,村堡四角的小楼堡为龟的四足,北面高出护墙的保垒楼则是龟头,青色堡垒楼上的红砖则是龟眼。村堡正门门框是由红沙石建的,门额上刻有“里闾堡聚”四个古朴大字,门边有一副石刻对联,上联是“前蝶岭、后龙潭、山水钟灵凝秀气”,下联是“左联峰、右虎海、云霞蒸蔚焕文章”。

入大门后就是村堡内南北走向的直巷,巷宽2米,直巷两旁并列四条横巷,各宽1.4米。村内72座房屋统一格局,分布在直巷两边。四周围墙内的小房则是马房。所有房屋均为一层,青砖青瓦,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屋上的石刻雕花已为数不多。

最神奇的是三百多年来,村堡从未被水淹过。村内纵横交错的排水渠宽约20厘米,深约10厘米,在村内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人说,这么小的排水渠无论下多大的雨,雨水都能及时排走,从没被水淹过。德国、韩国的有关专家曾多次派出考察团前来考察村庄内的排水渠系统。

据查考,白沙是一个古村落,在明初曾设巡检司署,海奉为盐埠,又是我国佛郎矶大炮的最先生产地,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如此规模,保存如此完整,并不多见。

在哪里:虎门火车站沿着白沙中心路(白沙广场)右侧100米左右即到。据流行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