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指标、虚假查分网址...高考季谨防这些诈骗术

08.06.2017  10:21

  一年一度的高考,也是骗子们实施诈骗的重要时机。警方整理了往年曾出现的各种诈骗手法,提前给考生和家长打个“预防针”,希望对提高考生和家长的防范意识、增强防骗能力有所帮助。

   一、考前常见骗术

  ●贩卖“高考答案”诈骗

  骗子们通过各类途径向考生、家长兜售考题答案,通常全套价格在几千到几万元不等,骗取钱财后即失去联系。

  ●以“特长生加分优惠”诈骗

  声称能帮考生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以此骗取钱财。甚至还会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租用办公地点、考试场地,设立小语种、艺术类提前招生考试现场,私自组织考试,骗取考试费和录取费。

  ●以高考为由头的“木马”诈骗

  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短信,或是在网站上设置一个诱骗性的木马链接,只要点进去之后,木马程序便植入手机,获取关联银行卡等信息,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经网购消费变现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红包转账提现。

   二、考试期间常见骗术

  捡准考证诈骗

  “捡到一张×××的高考准考证,有爱心的朋友快在朋友圈转发,别让考生耽误考试”。高考前,这样的准考证“爱心转发”刷遍朋友圈,可如果你好意联系核实,就上了骗子的当了。据省公安厅反诈骗中心民警介绍,这种捡到准考证的信息里所留的联系电话是境外的吸费电话,一旦市民拨打电话就会被吸费数百元。

   三、考后常见骗术

  ●发送虚假查分网址

  诈骗分子通过短信发送虚假查分网址,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并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假招生人员谎称有“内部指标

  通过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高校招生人员;或吹嘘“与高校或招考主管部门的领导有关系,可弄到高校招生的内部指标”等。只要愿意出钱,即使考生未达到学校投档线,甚至在录取控制分数线下,也能将其“操作”到相应学校读书。

  防范提醒:各地教育考试院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由专门的计算机系统按志愿和投档规则投档,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

  ●将网络教育等形式混同普通高等教育

  故意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希望就读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声称只要花钱就能上大学。家长花钱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入学之后方知就读的不是普通本、专科,而是自考、成教、网络教育等形式的教育。

  防范提醒: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不需要高考分数即可就读。考生和家长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一定要通过各地教育考试院指定的查询渠道进行录取信息比照验证,对招生高校的办学类型进行确认,避免上当受骗。

  ●利用录取信息诈骗

  利用家长和考生提供的报名号或准考证,冒充考生家长或亲戚,在招生录取现场咨询点查询考生投档轨迹,钻家长和考生对录取信息不了解的空子。本属于正常投档和录取的,却向考生家长“报功”:是由他疏通关系考生才被录取,借此敛财。

  防范提醒:考生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身份证号、考生号等信息泄露给别人。在录取过程中,所有考生都可通过当地招生考试信息网站和招办查询录取状态。在“录取待审”状态时,说明考生已被相应高校录取。

  ●利用“自主招生”、“定向招生”诈骗

  利用考生和家长不懂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政策进行诈骗,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数线,只需花钱;有的吹嘘自己可以弄到学校定向招生计划,收取高额“定向费”。

  防范提醒:教育部已向社会公布所有可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既要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还要参加高考,并达到高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由高校按招生章程公布的相关规则择优录取。

  ●假借官方名义办有偿辅导

  冒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高校名义搞高考志愿填报现场咨询、辅导活动,或仿冒官方网站开展网上咨询、专家指导、包准包录,向考生和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辅导费,令考生和家长遭受经济损失或丧失正常录取机会。

  防范提醒:考生参加志愿填报指导咨询活动一定要认清主办机构,各地招考机构、招生高校举办的现场或网上咨询活动都是免费的,对于社会上一些收费性质的志愿填报咨询辅导活动要提高警惕。

  ●冒称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

  一些骗子打着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幌子,甚至通过伪造军队公文公章,冒充军队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许诺教育部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

  ●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银行账户内。

  ●“助学金”诈骗

  诈骗分子打电话给受害人父母,告诉他们小孩上学可享受助学金,有的家长和学生对此没有防备,因而受骗。此类诈骗对象均是高考后入学的新生,骗取的是家长东拼西凑准备让孩子上学的学费。

  (一)、当接到涉及银行卡信息的电话,要三思而行。

  (二)、当接到自称教育、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等时,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以证实真伪。

  (三)、不要随意透露家人姓名、电话、职业等相关信息,坚持做到不透露、不相信、不理睬。

  (陈潮华 石崇 陈佳宇)

编辑: 马吉池
揭阳市普通高校招生咨询会将于26日举行
   揭阳市普通高校招生咨询会将于26日举行,South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