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生意

18.07.2014  12:55
广东蝗虫养殖产业链调查 摘要:如今,“害虫”的价值逐渐被发掘,养蝗成新兴产业,催生出蝗虫经济。短短40天,一粒浅黄色的卵就会成长为一只灰黄色蝗虫,它们会被油炸成为餐桌一道美味可口的下酒菜,或被打碎成为高档鱼类饲料,或被速冻出口到日本、欧美。

    李伯拿着装有饲料的塑料桶在有上万只蝗虫的大棚内喂食。

    蝗虫交配时,公的趴在母的背上交配一两天。

    看过好莱坞式灾难片《蝗虫毁灭日》,一定会被人蝗大战等场面震惊。蝗虫是农作物的大敌,在我国2000多年历史上曾经制造无数起蝗灾,令农户谈蝗色变。这种最早出现在《诗经》里的昆虫,一直被贴上害虫标签。

    如今,“害虫”的价值逐渐被发掘,养蝗成新兴产业,催生出蝗虫经济。短短40天,一粒浅黄色的卵就会成长为一只灰黄色蝗虫,它们会被油炸成为餐桌一道美味可口的下酒菜,或被打碎成为高档鱼类饲料,或被速冻出口到日本、欧美。

    南都记者调查,目前广东省内有广州从化、江门鹤山、湛江吴川、河源连平等地有农户养殖东亚飞蝗。其中,以从化养殖规模最大,年产18万斤,其次是鹤山,年产约3万斤。他们为何养蝗?如何养殖?销往何处?如何避免蝗灾?当地农业部门如何监管?南都记者走访广州从化、江门鹤山养蝗基地,揭开广东养蝗产业链的秘密。

    探访养蝗基地

    哪些人在养蝗?如何养殖?

    江门鹤山市龙口镇松岗村养蝗基地,约15户,年产蝗虫3万斤左右,合1000万只;广州市从化市,仅1户,年产蝗虫约18万斤,合6000多万只。鹤山养殖户原本是一群养猪的村民,从化养殖户是曾经开厂的老板,但均因为养猪、开厂不赚钱,偶然得知“有人要蝗虫”,半路改行养蝗,经过数年发展有了一定规模,逐渐成行成市。

    地点:鹤山市龙口镇松岗村 规模:15个养殖户,年产蝗虫约3万斤

    养猪亏本 改行养蝗

    龙口镇位于鹤山市北部,西接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处于两地交界地带。这里多小山、丘陵,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松岗村在龙口镇中西面,因村南山岗,俱植松林得名“松岗”,现辖松岗、麻岗、平山三条自然村,农业用地1530多亩,常住人口1414人,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松岗是名副其实的小山丘陵地区,处处青山绿水。6月19日、26日,南都记者两次驱车到访松岗村委会,在村委会副主任李海文带领下走访部分养殖户以及新建的养殖基地。

    养猪血本无归 养蝗半年回本

    李海文说,目前松岗村约15户养蝗,李建坤是年纪最小的,25岁。

    李建坤有3个姐姐,已嫁到外地,他与妻子在工厂打工,父母耕田养猪。李建坤的父亲李伯养猪30年,最高峰养了18头母猪,年出产500多头猪仔。“饲料又贵,成本又高,猪仔价上不去,投入、收入不成比例,价格最低的时候,一头猪仔只卖10多元,成本收不回,运气不好,碰到发病,一头母猪下的10多头猪仔,一头都保不住。”眼看父亲养猪亏本,在李海文建议下,去年底,李建坤与父亲商量决定尝试养蝗虫。

    今年1月,李建坤与父亲在麻岗村地里搭起三个塑料大棚,买来20斤虫卵孵化。“建棚3000元一个,共9000元,虫卵6000多元,地是自己的,不花钱,前期投入1.5万元,到现在共卖了三批,400多斤,每斤45元,比养猪划算,风险小,又不辛苦”,李建坤说,半年回本,略有盈余。

    3年间15户养蝗 年产量3万斤

    李建坤的三个塑料大棚,一个养成虫,两个养幼虫,成虫大棚里有约3万只灰中带黄的蝗虫。

    为了防止蝗虫逃跑,大棚里外装两层,里层纱网,外层塑料膜。由于天气炎热,大批蝗虫飞上纱网遮阴。大棚内有左右两个木架,上面放置许多象草。象草柔软多汁,是高蛋白高产牧草。李建坤的父亲在附近种植大片,专门用来喂蝗虫。两个幼虫大棚,一个孵化出黑色的小蝗虫,另一个已经由黑变灰,再过半个月可以出售了。蝗虫生产周期不固定,气温暖和,40天一批,天冷需要两三个月。“一斤约300只,一个棚一年约30万只。”松岗村委会副主任李海文也是蝗虫养殖户。他说,三年前村民李活强从电视上看到养殖蝗虫的节目,开始养蝗虫,到现在松岗村约15户养猪户改行养蝗虫,每年出产蝗虫3万多斤,约合1000多万只。蝗虫的收购价有涨有落。“一般每斤50-100元之间,公的贵点,母的便宜。”李海文说。

    扶贫组牵线搭桥建养蝗基地

    松岗村是鹤山市政法委牵头定点帮扶的贫困村。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养殖蝗虫,吸引鹤山、江门农业部门来考察。“我们向上级申报,建立一个蝗虫养殖基地。”李海文说,松岗村环境好,现在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养殖队伍,建立养殖基地可以抱团发展。

    严品卓是一名司法局干部,也是由鹤山市政法委牵头帮扶松岗村的扶贫小组组长,建立养蝗基地是他牵线搭桥的。“市财政投入18万元,用于基地的基础建设,租地、青苗补偿,搭棚,购买蜢种等。”严品卓说,目前租了12亩地建立20个养殖塑料大棚,希望能集中养殖,形成产业,进行初加工,吸引外地商人前来收购,解决销路问题,最终达到成行成市,村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为了扩大松岗村养蝗基地的影响力,在扶贫组建议下,村委会在省道270线路边竖起一块大广告牌。

    地点:广州从化城郊街城康村 规模:年出产6000多万只

    租地养蝗虫 独创超声波孵化虫卵

    广州从化市城郊街城康村,谢伯侦的养蝗基地在村内的一个山头上。南都记者驱车前往谢伯侦的蝗虫养殖基地,穿过一片农田,进入一个山头,养殖基地内数十个白色薄膜温棚密密麻麻地排列,和田间的温棚蔬菜基地的景观差不多。但这里养殖的是农作物的天敌———700多万只蝗虫。

    谢伯侦是一个非常善于动脑筋的人,2010年6月开始养殖蝗虫,之前他开设各种小工厂,结识各种生意上的朋友。“看到有些人在找这些东西,肯定不愁销路,于是搞了700平方米养殖棚做试验,到2011年9月才扩大到现在规模,约1万平方米,请了20多名工人。”谢伯侦便不再开厂,专门研究养殖蝗虫。谢伯侦说,虽然在云南、广西早已有人在养殖,但养殖技术的细节问题还是要靠自己摸索。2011年9月他已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万平方米,但去年的遭遇差点让他绝望。“到26-30天左右,眼看着要出货,就不行了,所有蝗虫好像没精神一样,全部死掉。前面4个月4批货全是这样,一批货没有卖出,全部把那些虫子打成了粉喂鸡。”谢伯侦说。

    为此,他找到广东省昆虫研究所专家求助,专家现场调查、化验成虫、粪便得不出一个确切结论,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

    “要是别人可能早就放弃,我就是注意到一个细节,那些生病的蝗虫一旦发病,第一时间用袋子装好扔到棚子外面去,半个小时后又活蹦乱跳,所以我判定肯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谢伯侦说,经过不断思考、排查实践,他终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土。每批蝗虫出货之后,他会用农药对场地杀毒。2012年年底的消毒杀菌使用了氧乐果,之前一直使用敌敌畏,一直没事,而且消毒之后那段时间下毛毛雨,估计有农药残留在土里没挥发出去,反而进到土壤。后来,他花了20多万元在地面上铺薄膜,将地气压住,试验成功。

    如今,谢伯侦对自己的养殖技术非常骄傲,独创用超声波孵化虫卵,“我用这个方法可以提高孵化率、品质。”云南、广西的农户每平方米养殖面积产量不到一斤半,“我可以达到4-6斤。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