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铺张床 你会留下啥?

07.08.2018  17:41

旧衣摊成了孩子们最好的玩乐场所。

孩子们在用街坊捐的旧衣物DIY小钱包。

大洋网讯 11岁的林倚静举着自己用旧衣服改造而成的小包,对着相机开心地笑着。

上周,4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走进越秀区农林街道的竹丝岗社区,用9场为期一周接地气的艺术展览和实验,让艺术从高高在上象牙塔走到街坊的身边。街坊们在欣赏、参与艺术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和这个社区的关系。

旧物新梦:最受欢迎的消夏场所

如果说哪一个小组活动最热闹,那一定非“旧物新梦”组莫属。最初,组员们观察到,竹丝岗的居民们每天早上都会背着一个买菜包,到街市买菜。他们就思考,能否把艺术跟他们最经常用到的买菜包结合?“旧物新梦”的组员受到社区过剩衣物垃圾的启发,收集社区街坊的旧衣服,用街头的一张旧床,为街坊搭建起了一个免费改造旧衣服的摊位。

摊位免费提供针、线、剪刀、借来的缝纫机和旧衣服,行人只要有兴趣,就能坐下来,用旧衣服改造成一个买菜包拿走。出乎意料的是,这一个旧衣重生的摊位竟然成了最受社区小孩和老人欢迎的消夏场所。摊位每天10点钟开张,但在9点半,就会有忠实的小粉丝来街角等他们。

改造旧衣服吸引的不光只有暑期里的孩子,还有心灵手巧的老人们。

穿着一身花裙子的歌姐,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是还坚持要大家叫她“”。歌姐连续两天都来到摊位改旧衣服。她把做好的买菜包都挂在摊位旁边,引来很多路人称赞。

第33张床:通过床认识一个老社区

老年人的床跟年轻人有什么不同吗?通过一张床,你能认识一个人吗?带着这样的疑问,“第33张床”小组开始了他们的艺术展。

他们跟竹丝岗的街坊们聊天,最终走进了10户街坊家中,拍摄了20张他们卧室里的正在使用的床。

走进街坊家中,对于来自外地的陌生人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但凡愿意把他们带进家里的街坊,都愿意对他们敞开心扉,说自己的故事。组长汪铃青说,其实在拍了20张床以后,我们发现,如果不说,我们很难发现床的主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年龄并不是区分床上用品不同的依据。一个人在床上放些什么,是不是透露他的心理活动呢?组员们把床摆上街头,还提供床垫,床单、被子,枕头,手机充电器等可以放在床上的物品,让街坊们铺一张床。

铺好床后,再让他们从床上拿掉一件件物品,直到剩下最后一件物品会是什么?

55岁的郑阿姨来自广西,3年来一直在竹丝岗做家政。最后,她选择在床上留下了一个玩偶,因为郑阿姨多年在穗务工,每年只有十几天能回乡见到自己的孩子,而这个玩偶就像是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某种链接,代表着她跟孩子的感情。

王小姐,最后留下一本书,她说书陪伴她度过了每一个夜晚。

不知不觉,在铺一张张床的过程中,街坊们和组员们都放下了戒备和客气,在探索床与床主的关系过程中,街坊们对8位社区外的陌生人打开了心扉,组员们也进一步了解了社区。

耿华雄来自天津美术学院,他介绍,现在组员们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自己的名字,另一个是小孩给起的名字。作为组里唯一的男生,孩子们都管他叫“老叔叔”。而展览的最后一天,耿华雄带一个参加活动的小朋友过马路的时候,小孩自然地抓起了华雄的手,耿华雄说,这种感觉特别奇妙,感觉被信任,而且组里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

竹丝岗居民:走出家门认识新朋友

陈姨连包都来不及放下,也加入了旧物改造的队伍,“在家里没有什么机会做这些,有那么一个摊位,跟新朋友在一起玩得很开心。”陈姨一边剪开了一个旧拉链开衫,一边说,“要是平时,我可能就在家待着,看电视了,用旧衣服做手工活又环保,大家说我做的作品也是艺术品一样。

她们背着自己亲手改造的背包,摆出各种造型拍照留念。把自己做好的包挂在了摊位旁边。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收获了一个有欢笑不再寂寞的下午,还有街坊好友。

陈姨不但改造旧衣服上瘾,她还认了“第33张床”小组的沈攀当干儿子。请沈攀到家里做客,煲靓汤给他喝。

有街坊表示,这种接地气的活动,没有让艺术留在高高大大的艺术馆里,只让大家欣赏,而是把艺术活动搬到了百姓家楼下,让更多街坊都能愿意欣赏、愿意参与,愿意贡献。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贾政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实习生邓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