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成为“唐僧肉”缘于缺乏监管

09.03.2015  12:36

  ■郭文斌

  为拿到财政补贴,花钱租羊成了养殖大户,猪倌办酒厂变身企业家,购买专利把自己打扮出一身“科技范儿”……这一场场“化妆舞会”不是小品,而是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两会前在基层调研时,从东、中、西部了解到的、真实发生的故事。(3月5日《 新华网》)

  财政补贴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本应该一分钱都被用在最合适的地方,但补贴成为了“唐僧肉”,被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该被补贴的领不到钱,不该领钱的反而肥得流油,造成“乱了市场、肥了中介、伤了财政、倒了干部、废了企业”的结局并不少见。

  要想让补贴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整治“补贴制度”。首先,补贴资金发放谁说了算,这是个关键。现在补贴的权力掌握在权力者手中,由极少数人说了算,这就会为猫腻甚至腐败埋下伏笔,如果补贴的主动权不被少数人掌握,且老百姓也有话语权,这就会让补贴发放变得规范。其次,补贴的发放要有透明的阳光制度。在阳光之下,那些一只只伸向补贴的“黑手”就会被曝光,被斩断,那些“权力中介”、那些所谓的“钦差大臣”就无法得逞了。

  此外,现在的补贴往往只知道给钱,至于钱怎么花,是否花得正当,则恐怕没有人管了,说到底只是给人以“”,而不是“”。这样的补贴在无人监督无人指导的情形下,或许得不到科学的使用,甚至会被挪作他用。

  由此来讲,要治理补贴之乱,需要在监督上下功夫,并将补贴和扶持相结合,才能避免“补贴”成为某些特权人的“唐僧肉”,真正发挥作用造福于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