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三论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

03.12.2015  10:55
补齐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必须在“十三五”时期更有作为。我们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确保率先建成覆盖领域全面、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要补齐的三块短板,还有一块是补齐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小康社会,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民生社会事业若存在相对的薄弱环节,必将制约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

  广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社会事业的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差距持续缩小,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住房和文化服务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针对就业,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广东省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要求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00万人以上,扶持创业5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人,非农就业比例达到80%的目标;并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要求劳动者技能水平实现普遍提升,到2015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达到28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50万人等。上述各项指标我省均提前完成。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至2015年,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35元提高到4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年人均320元提高到380元、对5.4万农村接生员和赤脚医生按每月700、800、900元分档安排困难补助等。除此之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亦成绩辉煌。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省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上依然有所欠缺。从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社会安全等指标得分还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使我省现有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体制面对日益扩充的社会需求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问题亟待解决、新平台亟须搭建、新政策亟待消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十三五”时期,我们只有下大力气补足民生事业发展的短板,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才能使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日前已经全文公布,“十三五”时期广东补齐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短板的具体措施十分明晰: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方向,加快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整合各类公共文体设施和服务资源,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深入推进平安广东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等各项综合性举措,等等。

  补齐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必须在“十三五”时期更有作为。我们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确保率先建成覆盖领域全面、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

  (原标题: 补齐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三论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