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成:质量是东莞制造的生命线

22.05.2015  13:22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昨日举行。图为李工真教授解密“德国制造” 首席记者 郑琳东 摄

东莞时间网讯 昨日上午,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委托,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主持召开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工真围绕“中德制造的质量文化比较及启示”做专题报告。袁宝成希望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推动“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顺利实施。

李工真是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师资库主讲人。学习会上,李工真对中德制造的质量文化的比较以及所带来的启示作了深刻、系统的阐述。

李工真对“东莞制造2025”战略给予肯定。他说,作为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东莞制造2025”战略早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半个月提出,而且与国务院精神完全相符,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非常赞同“东莞制造2025”的部署和主张,希望东莞继续在制造业升级上积极探索,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顺利推进创造出更多经验。

袁宝成指出,报告对东莞做大做强制造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要认真学习借鉴德国质量先进经验,准确把握德国质量文化的内涵,把先进经验灵活运用到东莞实践中,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强市意识,强化质量是东莞制造生命线的共识,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求发展,为全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袁宝成强调,要认真抓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组织实施,坚定走质量提升、品牌带动和创新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引导产业向更有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发展,助推全市制造业不断做大做强。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创新,大力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

■专家解读

武大名嘴解密“德国制造”强悍基因

生产一口锅工序9000多道

为什么德国人的锅几千块钱一口大家也去抢?因为它有9000多道工序,“一根蜡烛就可以做一顿佳肴”。学习会上,被誉为武大名嘴的李工真结合大量实例,以《中德制造质量文化的比较及启示——“德国制造”的强悍基因》为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质量观源自哲学传统

李工真说,从哲学上,德国认为“没有质量的数量毫无意义,唯有以质量为基础的数量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数量。”因此,质量意味着产品的生命,因而也是企业的生命,职工的生命。同时,“人的质量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这种质量观念与意识充分体现在德国企业管理对完美的追求上。其结果就是“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在全球市场上的顶尖声誉。

“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优秀的售后服务。今天,德国98%的公司都是中小企业,但在各自领域中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企业已超过2300家。

“三轨制”提供合理的人才分布

李工真认为,德国制造的胜出与现代化的教育体制也密不可分。“为谋生而学习”在德国是遭人鄙视的。在“三轨制”的教育体制下,德国中学生的70%是读职业高校的,还有10%是读专门学院的,其余的20%是读综合性大学的。这就保证了德意志人才分布的合理性。

而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性的突破口在于:唯有改变我国的应试教育,调整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结构,适时控制大学生入学人数,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升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待遇和地位,方能建立起合理的人材分布体系。

在文化建设上,需要弘扬民族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优良传统,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并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的“现代国民性改造”,创建新时代的中国新文化。

■人物档案

李工真,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师资库主讲人。由于在德国历史研究上的突出成就,多次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20余所著名高等学府从事讲学活动。